当前位置:

在“自找苦吃”中成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红帽子”25年淬炼责任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沈浙 梁茜薇 编辑:高芹 2025-11-25 15:57:3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沈浙 梁茜薇 长沙报道

近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红帽子”志愿服务25年深耕不辍:构建“五维融创”实践育人模式》案例成功入选湖南省高校第一批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顶“红帽子”,戴了25年。

从1999年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凝聚5000余人的青春力量;从初期的零散服务,到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与特殊群体关爱;从一群学生的爱心行动,演进为“价值引领、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组织保障、社会协同”五维融创的育人体系……

这顶“红帽子”,早已超越了一顶普通志愿帽的含义。它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把解锁新时代青年成长密码的“钥匙”。

志愿者前往长沙市第九医院开展“安宁疗护”临终老人关怀活动。

从“聆听无声”到“守护夕阳”:在深度服务中体悟生命价值

在长沙市第三福利院,“红帽子”志愿者们开展的不仅是常规的敬老服务,更有一项特殊的“安宁疗护”陪伴。在这里,志愿者们学习如何与临终长者沟通,如何用沉默的陪伴传递温暖。他们组织开展的生命教育分享会,已累计举办30余场,不仅抚慰了长者的心灵,更让年轻的学子们深刻反思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与珍惜。

与此同时,另一批“红帽子”则致力于为“雨聆儿童”(听障儿童)打开一扇沟通的窗。通过手语教学、艺术疗愈等融合服务,他们帮助300余名听障儿童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志愿者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倾听着最纯净的心跳,也播下了包容与关爱的种子。

“我们构建的是‘理论认知—实践淬炼—价值反哺’的闭环。”协会指导老师沈浙表示,“我们鼓励学生在这些看似沉重、实则深刻的服务中‘自找苦吃’,在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中,完成思想的蜕变与精神的成长。”

“自找苦吃”中绽放的青春:数据背后的育人实效

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苦”中,一代代青年品味到成长的“甜”,明确了肩头的“责”。

成效是显著的。校内调研显示,绝大多数“红帽子”成员认为志愿服务“极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成员入党积极性与党员发展率显著高于校内平均水平。他们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在学科竞赛和就业市场中表现突出,被用人单位普遍评价为“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

更可贵的是价值的传承。25年来,数千名毕业生将“奉献”内化为职业底色,多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数十名学子选择扎根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延续着“红帽子”的精神。

廿五载不变的初心: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中南林方案”

二十五载风雨兼程,“红帽子”为何能历久弥新,并持续焕发强大的育人活力?

其答案,就写在“五维融创”的模式里:价值引领铸魂。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融入“情暖三福”“雨聆计划”等每一次服务,让思政教育可感可触。实践育人固本。设计从基础到专业再到社会治理的“阶梯式”实践路径,让学生能力在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中稳步提升。

文化浸润凝心。内部打造“家文化”增强归属感,外部构建品牌传播矩阵,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组织保障护航。学校党委统筹的三级管理机制、专业化培训与科学激励,确保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协同聚力。打破校园围墙,与政府、社区、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动,形成了开放共享的育人生态。

“二十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志愿服务是激活思政课堂、连接社会脉动的最佳平台之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闫昌明表示,未来“红帽子”将继续深化“五维融创”机制,探索数字化与国际化方向,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行之有效的“中南林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沈浙 梁茜薇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55/69/154560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