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K256班美术班走进李自健美术馆。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7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朱赛)11月16日,湘江之滨的李自健美术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K256班美术班的全体学生。
这并非一次寻常参观,而是一堂“行走的美育实践课”。学生们不仅与作品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艺术巡礼,更与李自健美术馆创始人、著名画家李自健面对面,聆听了一堂关于艺术、人生与信念的生动大课。
当“美育”在殿堂里发生
与校园画室里的石膏像和静物写生不同,当天的课堂是恢弘的美术馆展厅。学生们穿行于一幅幅饱含情感力量的画作之间,从描绘民族苦难的《南京大屠杀》到质朴深情的《乡土》系列,从笔触细腻的肖像到意境深远的风景,艺术的感染力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图片,而是以最原始、最震撼的尺寸和细节扑面而来。

学生参观画作。
“在教室里,我们学习的是技法和理论。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灵魂的撞击。”一位参观的同学在巨幅画作《南京大屠杀》前驻足良久后感慨,“我看到了画笔之下,一个人可以如何用爱与悲悯去观察世界。”
这正契合了此次实践课的初衷。明德中学带队朱老师表示,“美育的核心,在于滋养心灵、塑造人格。我们希望通过这样‘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们理解艺术不仅是挂在墙上的作品,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是构建人性底色的重要力量。”
艺术之路与人生之课
实践课的高潮,是学生们与画家李自健的面对面交流。李自健以一位艺术长者和人生导师的身份,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起,谈及年少时的学画艰辛,在困境中对艺术不变的执着;分享创作《南京大屠杀》时内心的巨大悲怆与历史责任感;也讲述了如何怀揣着“爱与人性”的信念,走遍世界,用艺术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真实的故事串联起的是一条用奋斗、坚守与大爱铺就的艺术人生路。

学生们与画家李自健面对面交流。
“李老师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担当的人。他告诉我们,不是画什么,而是为什么而画。”一位同学在交流后激动地说。
美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
谈及此次活动,明德中学副校长陈溪表示,学校秉承“明德树人,五育通融”的办学宗旨,而这堂特殊的美育课正是对该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成功实现了两个维度的“走出”:一是在物理空间上,从校园走向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二是在教育内涵上,从单纯的美术技能教育,深化为以艺术家的人生阅历与精神世界为蓝本的全人教育。

活动合影。
“作为城市文化地标,其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展览陈列。更希望成为学校美育的延伸课堂和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李自健表示,这堂在美术馆里进行的课程,表面上看的是画,深层对话的是人性与历史,最终塑造的是灵魂。当学子们带着这份独特的体验回归校园,他们笔下的线条将不再仅仅是线条,而可能承载着更深刻的理解与更丰沛的情感。这,正是“行走的美育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朱赛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