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至24日,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在长沙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5日讯(记者 汪衡 通讯员 陆旭东 刘飘逸 李泰儒)10月22日至24日,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在长沙举行。会议以“交能融合创新 赋能强国建设”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政府主管部门,两院院士,以及全国交通与能源领域顶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数百位领导、专家与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交通与能源两大战略性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未来方向。
23日,大会主论坛举行。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在致辞中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述了交能融合的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他表示,交能融合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是建设交通强国和能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我国在新能源、新基建和超大规模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深度融合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扬表示,湖南作为中部交通枢纽,正积极打造高速公路能源融合发展的“湖南模式”,通过在高速公路沿线大规模开发分布式光伏、建设“光储充换放”一体化综合能源站,不仅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他呼吁各方加强协同,共同推动交能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家能源局将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努力推进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提质升级公共充电设施,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利用,坚持市场驱动,构建智慧生态系统,促进交能资源联合高效配置,推动交能融合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以《中国交能融合的发展与展望》为题,深刻分析了我国交能融合的发展现状、特点、面临问题与挑战。他认为,交能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开发可服务于交通运输的高效绿色能源,其核心表征是交通能源绿色化率。他建议,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新能源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安全保障、交通运输装备绿色化转型、多源异构绿色能源与交通系统高效协同等路径,实现交通运输用能的绿色化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作《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革命——能源交通融合发展技术展望》视频演讲。他预测,未来交通能源系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交通载具多元化,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氢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将长期并存、协同发展;二是能源系统智能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将成为标配;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使电动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的储能单元和能源交易主体。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袁成清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作《水路交通能源融合的关键技术》主旨演讲。他系统分析了水路交通用能需求的演化趋势、现状与挑战,并介绍了绿色港口、清洁船舶、岸电系统、氢能及氨燃料船舶等技术的应用实践。他提出,应构建“港口—船舶—航道”一体化的绿色能源体系,推动水路交通的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志超分享了《深耕交能融合实践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交能融合的中交实践和方案》。他表示,中交集团未来将在交通能源一体化系统建设、智慧交通能源管理平台、交通装备电动化和能源供给清洁化协同、交通与能源融合新型商业模式四大方向发力,为交能融合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来自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交通运输业务部、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创峰数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也分别在主论坛作演讲。
大会下午议程由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王磊主持。会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牵头发起了“电动重卡低碳货运走廊倡议”。倡议提出,将制定跨区域、跨品牌的统一标准,推广“光储充换放”一体化建设模式,并成立联合体,共同打造高效、绿色、智能的低碳货运通道。这一倡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电动重卡规模化应用进入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
大会发布了《2025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
大会还发布了《2025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和《电动重卡兆瓦超充产业链与应用发展报告》。前者系统梳理了我国交能融合的政策、技术、产业与实践全景,被誉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行动指南”。后者则聚焦电动重卡补能效率瓶颈,深入剖析了兆瓦超充技术的产业链生态与应用前景,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大会举行了“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颁证仪式。山东高速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交道安高速全线交能融合光伏发电项目等50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涵盖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场景。这些案例在分布式能源开发、智慧能源管理、多能互补系统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交能融合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24日,6场分论坛同期举办。其中,长沙理工大学承办了“交能融合理论与实践”“交能融合技术创新与发展”两场分论坛;其他论坛分别聚焦“交通与新能源创新融合发展”“源网载储系统创新与产业发展”“公路沿线充换电生态”“交通与绿色燃料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分享。
本次大会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长沙理工大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陆旭东 刘飘逸 李泰儒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