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李冰雪 陈佳平 湘潭报道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智能机器人行业技术需求持续激增。为破解我国机器人工程领域存在巨大人才缺口、供需严重失衡的行业痛点,弥补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不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湖南科技大学整合机电、信息、计算机等多学院优质资源,设立了“智能机器人控制与设计”微专业。
“微”处见“精”:以灵活精准破跨学科之难
“传统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周期长、覆盖广,学生易陷入知识过载。我们的微专业,核心就在于‘微’。”湖南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微专业负责人肖钊解释,“智能机器人控制与设计”微专业能够精准聚焦核心,灵活适配需求,让学生实现轻松跨领域学习。
该微专业的“微”特性贯穿培养全程:课程设置精简聚焦,提炼机器人结构设计、控制等核心内容,学生1年内即可完成12学分课程学习,避免知识冗余;学习方式灵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授课,便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跨学科拓展;实践导向突出,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大量实验与综合设计,强调“在‘做’中学”。此外,专业面向全校招生,学生仅需具备基础数学与编程能力,大幅降低了跨领域学习难度。
协同共建:以产教融合筑课程创新之基
“起初没有成熟经验,我们就‘向行业要答案’,反复与企业沟通,避免闭门造车,让课程真正对接行业需求。”回忆课程搭建过程,肖钊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团队与宇树机器人、ABB、英伟达等企业深度对接,聚焦行业核心技术需求,构建了不与学生主修课程重复的微专业课程体系。在共192学时的教学安排中,实践课程占比高达58%。此外,学校建设了支持24小时预约使用的“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控制实验室”,可基于ROS2-Gazebo机器人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工业场景,让学生在无设备损耗风险的情况下开展机器人编程、调试,也可研发实物机器人并进行远程操作控制。
面对师资不足、经费有限、跨学科融合难等问题,团队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引入企业工程师授课,弥补师资短板;借助数字孪生与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小投入、大产出”,解决经费难题;联合多专业教师反复研讨,形成可行的教学大纲,突破跨学科融合瓶颈。

智能机器人比赛现场。
梯次进阶:以“三阶段双主线”塑能力成长之径
“我们设计的‘基础-技术-综合’三阶段培养路径,始终贯穿‘理论-实践’双主线,就是让学生从掌握基础到能独立完成项目,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肖钊介绍。
对于进入智能机器人微专业的新生,首先需要树立安全与伦理优先认知,明晰人工智能决策透明度、数据隐私等科技伦理问题,养成负责任创新的习惯;其次要构建跨学科思维,通过参与混合专业背景团队项目进行跨学科交流,打破学科壁垒;最后要树立实践导向,转变被动听课模式,主动参与实验、企业项目及竞赛,切实践行“在‘做’中学”。
毕业生则需具备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技术融合与创新素养、跨学科协作与伦理判断能力、主修专业与机器人技能复合应用能力四大核心竞争力,最终成长为符合国家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需求,掌握智能机器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能胜任机器人系统设计、集成、调试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教师现场指导。
“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我们在专业设计中植入了多种灵活性机制,以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团队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尤其将《智能机器人开发与实践》课程作为开放“接口”,“这门课能根据技术趋势和需求灵活调整,快速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等新兴内容,让学生始终接触领域前沿。”肖钊补充道。
未来,团队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保持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不断推进教学创新,打破专业壁垒,为国家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周子怡 李冰雪 陈佳平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