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中考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朱芳玉 编辑:高芹 2025-05-22 10:31:33
时刻新闻
—分享—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中考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极强的工程。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杠杆,它将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重塑基础教育生态。

近期,北京、西安、成都、广州等地公布了新的中考中招方案,其背后透露的信息值得关注。快和小编一起来看——


中考中招新方案改了什么


从目前多地已公布的方案来看,变化主要集中在减少总分和考试科目、调整分值和考试形式、优化招生录取方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

一是减少总分和考试科目。在本次公布的新方案中,北京市2025年中考总分由670分降为510分,计分科目去掉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由10门减少为6门;西安市从2026年起,减少化学、生物、地理,计分科目由10门减少为7门。不纳入计分的科目,一般转为考查,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等,结果以等级呈现。

二是调整科目分值和考试形式。一些地方提高了语数外三门科目分值,如广州市从2027年起拟将语文、英语分值从120分提高至140分,数学分值从120分提高至150分。许多地方都提高物理在计分考试中的权重,北京、深圳等地2025年首次将物理实验操作成绩纳入中考。广州市还拟降低化学、历史分值。河南省将生物、地理由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另外,体育也更加受到重视。北京市2027年中考体育分数由50分增加到60分,到2029年将增加到70分;湖南省要求“逐步将中考体育科目权重提升至8%以上”。

三是优化招生录取方式。多地在完善录取标准、拓宽升学渠道方面作出了新探索。成都市取消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填报志愿指导线”,合并录取批次,降低最低投档标准,并公布了10种途径拓宽高中录取渠道。北京市继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无须参加中考,以登记的方式直接升入高中;“贯通培养”项目提前招生和指标分配招生各设8个志愿,统一招生设置12个志愿。上海市2025年新增5个中本贯通专业点和28个中高职贯通专业点。

四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多地方案中都明确提出使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相关要求。如北京市规定,2025年道德与法治科目中“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占10分,这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北京市中考改革中的首次应用;成都市今年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在指标到校生推荐、部分项目班录取及第二批次录取时作为参考依据。


新一轮中考改革的背后是什么


从多地中考改革方向来看,有几点变化值得关注:

减轻中小学生应试负担,推动课程改革。“减负”一直是中考改革的核心目标。此次多地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调整考试科目、分值和考试方式。这种“硬性瘦身”无疑会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列入考查的科目不用再补习刷题、机械训练。对转为考查的科目,初中学校会有更多空间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综合,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加强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推动新课程方案与标准深入落实。

强化人文数理基础,引导核心素养培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只是“掌握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学习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各地中考中招方案中科目和分值的调整,体现了对人文、数理等基础学科的重视;同时,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应用,将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产生引导作用。

丰富升学渠道,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2023年以来,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和加速推进集团化办学等举措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有些地方试办了高中阶段职普融通班和综合高中。各地中考改革也与高中阶段教育这种格局性的变化相适应,纷纷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不少地方为职普融通班和综合高中设置了单独的招生分数线,如成都市目前已经至少有9所综合高中,可同时录取报考普通高中和中职的学生。

把握改革节奏,体现平稳有序要求。中考改革高度敏感、技术性极强,平稳有序一直是总基调,《纲要》再次强调要“有序”推进中考改革。近年各地中考改革显著体现了这一思路:方案根据当地实际持续调整优化,并提前3年进行规划,保证了政策平稳过渡。从这次公布的几个方案来看,在改革内容上,可以说多角度发力、各有侧重。如多地在考试内容方面进行改革。成都市集中在招生录取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北京市连续两年进行“登记入学”试点,在两个区的5所高中小范围探索新录取方式。在改革节奏上,总体体现了“小步快跑”的思路,逐年进行一些微调,这可能是未来中考改革的大体节奏。


推进中考中招改革还要做什么


落实《纲要》提出的“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办强办优基础教育”新任务,中考中招改革可考虑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更加重视综合配套,推进源头“减负”。“减负”一直是中考改革的核心任务,给考试科目“瘦身”是最直接的做法。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考内容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减少计分科目刚刚开始。科目“瘦身”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在教学安排中可能会出现对不计分科目“偷工减料”的情况,可能会产生“群体性偏科”,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中考科目内容改革对“减负”的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高中阶段“优质资源不足”,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唯分数、唯升学导向等。下一步,中考改革须兼顾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并更加注重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有机结合。

更加重视综合评价,引导全面育人。虽然目前多地已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特别是优质高中的重要参考,并开始扩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但学业水平考试不计总分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充分,中考改革对全面育人的“指挥棒”作用还发挥不够。一些地方综合素质评价仅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合格就是满分,出现了“人人满分”的现象。未来应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把学业水平考试不计总分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大多数高中招生的基本依据,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培养核心素养。

更加重视多元录取,提供更多选择。随着普通高中新优质学校建设、集团化办学、发展综合高中和优质高中名额到校等政策实施,很多地方在分类招生、多元录取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由于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不足,学校同质层次化和“总分”要求的录取权重过高,制约了录取渠道多样化。这似乎形成了一个两难循环。要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通道,就必须打破这个循环,进一步开通相应招生通道,支持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

更加重视中职招生,推进职普融通。要推广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加强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合作育人和招生宣传,完善中高职、中本贯通培养制度,为初中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体验和升学选择。综合高中、职普融通班招生可以尝试打破“双轨制”,突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探索适合综合高中类型的招生制度。

一表读懂

多地中考中招政策变化

  • 北京

考试科目调整

2025年,中考考试科目从10门改为6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为考查科目,不计入总分。

分值调整

考试总成绩从670分改为510分。

其他变化

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为考查科目,由各区负责命题并组织实施,成绩以等级呈现;考核科目由各区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 河南

考试组织方式及科目调整

2025年起,生物、地理不再全省统一命题,改由各省辖市自行组织,学完即考,对象是初二学生,成绩以等级呈现。历史、道德与法治实行合场(不合卷)考。历史分值50分,道德与法治70分。

2027年起,中招实验操作考试科目由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调整为物理、化学两科,生物学实验操作调整为考核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

  • 广州

考试科目调整

拟于2027年开始,中考录取计分科目保持8科不变、总分810分保持不变、文理科占比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文科、理科组成结构进行分值调整。

分值调整

语文120分变为140分,

数学120分变为150分,

英语120分变为140分,

历史90分变为70分,

化学100分变为70分,

道德与法治90分变为70分。

  • 西安

考试科目调整

2025年中考计分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共10科;

2026年起,中考计分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历史、体育与健康,共7科。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朱芳玉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