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
高校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教育方式与策略,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制度建设与师资培养并重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认识不深入、形式不够多样和缺乏创新理念等突出问题,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当前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具有强烈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探讨高校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的方式及策略,旨在为高校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为创建示范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落实到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包容、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上来。
(二)实践意义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目前有来自苗、瑶、土家、藏、壮、白、彝、黎、仡佬等16个少数民族的814名学生,和来自回、土家的5名少数民族教师,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2.3%,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1.5%。
目前在郴州的4所高校中,笔者所在的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第1个开展创建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工作的学校。从2023年以来,湘南幼专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致力于创建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其中“少数民族射弩基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省里的肯定。研究高校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的方式及策略,不仅仅对郴州的高校,更是对课题研究成员的学校能否成功创建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提升师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郴州高校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机制不够完善
郴州的高校一般由宣传统战部门组织领导干部开展了相关理论学习,普通教师与学生的认识不够,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普遍,还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学资源利用不足、教师队伍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具体来说,高校自我检查和诊断的质量主体意识不足,学院层面作用未充分发挥,校院联动和部门协同不够紧密。此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不强,科研资源服务本科生培养的机制需要完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责任不够明确
郴州部分高校缺乏明确的领导机制和责任分工,存在学校主体责任未充分落实等情况。有些高校的管理部门与学院之间责任的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对于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学校在推进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动力不足。此外,对于如何具体实施共同体意识教育,缺乏明确规划和有效行动,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发挥。
(三)认识不够深入
以郴州部分高校为例,师生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老师都会在班上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因为没有系统深入开展班会等活动,所以90%学生只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句话,不能深入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而部分党员干部对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认识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平时工作中要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参与主体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策常识,但在校学生在政治意识、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等方面相对薄弱。
(四)形式不够多样
目前,郴州部分高校的教育手段和活动类型仍然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互动性。教育活动多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宣讲,缺少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虚拟现实等互动式学习方式。此外,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形式和内容基本是局限于举办征文、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仍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学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导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方式和策略
1. 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成立专门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各学院(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根据本科院校少数民族师生多占比大,专科院校少数民族师生少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民族工作的效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相关政策,为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同时对在民族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加强师资培训
高校要把党的民族工作放进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里,培训内容应涵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深入研究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加强理论教育
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院校,都要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开发和实施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如“中国民族政策”“中华文化与民族交融”等,确保课程内容涵盖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采用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模拟会议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结合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进分众化、互动式、精准性宣传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通过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深化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研究。
4. 丰富实践活动
以郴州高校为例,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有不少民族乡、民族学校。在这样好的基础下,可以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如支教、文化调研等,增进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了解。结合本地特色,定期举办“昆曲进高校”等传承活动、校园文化节、民族风情展等活动,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各学院围绕自身特色和学科特点创建品牌活动,比如“一院一品”特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系列活动、主题演讲活动以及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增进各族学生的“五个认同”。
5.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郴州地区普遍南方方言较重,所以迫切需要加强普通话教育,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促进各民族交流和国家统一稳定打下基础。可以通过开设普通话课程、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推广。加强规范汉字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书法课程、汉字听写大赛等形式进行教育。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宣传,提高师生对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
6.创新第二课堂
郴州的高校可以挖掘打造自己的不一样的“第二课堂”,创新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方式,通过校内外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以湘南幼专为例,重点打造特色示范基地,学校重点培育建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项目训练基地,旨在使之成为郴州市校县合作典范、高校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课堂特色示范基地。2024年11月,由无党派人士张娟老师执教,在湘南幼专少数民族射弩基地训练的湖南省少数民族射弩队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斩获金牌1枚、银牌1枚,为湖南省代表团争得了荣誉。郴州的县市区主动前来协商联合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项目训练基地,并开展日常训练,为2026年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备战蓄力,高校与地方县市区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效应凸显。
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还可以通过构建多元立体平台,实现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主动推荐,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为创建教育示范校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论
笔者主要关注了郴州市的高校,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全国高校的情况。未来可以扩大样本量,增加代表性和普遍性,同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在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希望能够做到不仅仅是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更为推动高校的民族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作者系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何璐)
来源:红网
作者:何璐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