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做一名好校长?近期,邵阳宝庆名校长论坛开讲。论坛上,校长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立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教学管理、师资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创新举措。湖南教育新闻网收集整理了校长们的发言稿,与大家一同学习。
邵阳市第七中学校长 曾沙邵
尊敬的各位教育界同仁:
大家好!非常荣幸与大家分享我校在践行五育并举、培育“雅行少年”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邵阳市第七中学,由原邵阳市第十五中学、邵阳市第十六中学在2023年2月合并成立,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7万平方米。我们拥有72个教学班级,3800余名在校学生和240余名教职工,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公办初中。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这一任务中,第四条明确了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召唤下,我们始终秉持初心,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路径,注重学科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片教育的沃土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广博学识、强健体魄、优雅气质和实践能力的“雅行少年”。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德育铸魂,涵养雅行之根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雅行少年”的根基。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将“博学雅行,健体求是”作为我校德育课程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打造特色德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针对性的养成教育目标,包括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学习自主性、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融入日常课程和教学中,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如“文明礼仪”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情景模拟、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从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做起,培养文明优雅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课程则以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所有德育工作及活动紧紧围绕课程设计展开,使德育工作落地有声,发展有方向,形成德育课程的完美闭环。
2.开展丰富德育活动: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每年的开学典礼,我们都会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和校长致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学雷锋月”活动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节”期间,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汇演、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此外,我们还注重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国庆节“我和国旗合个影,致敬最美中国红”摄影展活动等,让学生在缅怀先烈、感受祖国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3.全面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在校园环境布置上,精心设计了文化长廊、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时,还积极开展“雅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各班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如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等,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此外,还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评选“雅行少年”等,通过表彰先进、宣传事迹,激励全体学生向榜样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4.搭建家校共育桥梁:教育是家校共同的责任。我校始终以“家校同心、共育未来”为理念,通过多元互动、资源共享,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通过定期家长会、线上沟通平台(如班级微信群、校园公众号)和“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传递学生动态,倾听家长建议,形成双向反馈。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职业经验,或与学生共同参与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定期举行家长公益学堂,并承办“邵阳市宝庆家长学堂活动”,获得圆满成功。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传递科学育人理念,引导家庭与学校在习惯养成、品德培养上同频共振。
二、智育启慧,夯实雅行之基
智育是学生成长的核心,是培养“雅行少年”的重要基础。我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1.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科技创新”课程,通过开展机器人编程、3D 打印、无人机飞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了经典诵读、文学鉴赏、历史文化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科拓展”课程,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了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听说读写强化、物理化学实验探究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2.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全面实施“生本课堂”计划,明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营造和谐、积极、向上、互动的课堂氛围。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我们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建立了帮扶机制,安排党员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拓展性课程和培优班,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发展需求。
4.提升教师素养:定期开展集中教研学习,确保每周1小时集体研备活动。集体备课、赛课、磨课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通过扎实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提升了校本研修品位,提高了校本研究水平。依托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区域引领示范作用。我校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如同课异构、送教下乡、业务讲座、微课制作、精品课应用展示等。
5.加强巡课力度:加强了日常巡课力度,通过巡课反馈,确保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校长带队,业务领导带组,行政蹲点到相应年级,常态化与教师沟通,了解教学进程等,以便在听课过程中更好的评价教学情况。通过“预约课”“推门课”等安排,领导下沉一线,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共商解决策略。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点对点进行提醒,并持续关注,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2024年全国“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中,我校5人荣获“部级精品课”。湖南省初中学段共52人获此奖,邵阳地区6人,邵阳市区5人,均为我校教师。我校是湖南省获“部级”精品课人数最多的初中学校。
自2023年邵阳第七中学成立以来,我校教师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中共获得“部级精品课”6堂,“省级精品课”24堂,“市级精品课”37堂。
我校荣获“2023年邵阳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邵阳市第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生源基地”、邵阳市第二中学“拔尖创新人才生源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体育强身,铸就雅行之体
体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培养“雅行少年”的重要保障。我校始终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1.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爱好。
2.开展多样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定期开展“体育节”活动,每年举办的校园秋季运动会、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和兴趣小组,如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训练和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才华的平台。
3.组建多项目多梯度校队:学校依据学生兴趣与技能水平,组建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排球队和乒乓球队等多个项目多个梯队的校队,通过日常锻炼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级各类校队。教练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和校外专业教练组成,训练涵盖基础技能、体能强化和战术配合。校队训练分基础和专项训练阶段,基础队着重基础技能训练,专项队则侧重体能、技能和战术演练等。我校在体育竞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始终秉持“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育人理念,坚信教育是塑造完整人格、培育综合素养的过程。通过课程改革、活动创新、机制保障三大抓手,形成了“班班有队伍、月月有赛事、人人有特长”的生动局面,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四、美育润心,塑造雅行之韵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塑造“雅行少年”优雅气质的关键。我校以美育为突破口,加强美育课程建设,丰富美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美育的熏陶下,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和优雅的气质。
1.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我们在开足开齐音乐、美术等国家规定美育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美育课程,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探寻邵阳地方文化的魅力,探访邵阳名胜古迹,学习绘制版画、中国画,制作花灯。地方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邵阳是一座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人文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非遗传承”课程也成为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还将美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学科之美。
2.开展丰富美育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美育成果的机会,我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展示平台,涵盖了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吸引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成立了“柒宝堂”美术社团,开展了“行走的课堂”“绘画日记”“手绘宝庆地域文创产品”“三文”美育等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注重利用校外艺术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拓宽艺术视野。2024年我校举行了大型艺术展演活动,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评比,报送的作品《美育浸润心灵 文化涵养精神》获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
3.学科融合协同育人:开展了劳动与美术跨学科实践活动,如在劳动基地写生绘画,记录植物生产过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绘制废弃土陶盆,并移栽植物;以及劳动基地艺术墙绘美化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艺术之美,提高审美品位。
4.搭建比赛、展览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和展览,如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省市级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在比赛和展览中锻炼自己,提高艺术水平。举行现场书法、绘画比赛,并将优秀作品展出在学校美术馆。
五、劳育赋能,锤炼雅行之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是锤炼“雅行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我们构建了“课程+实践+评价”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品质。
1.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了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个方面,如家庭劳动类、传统节日类、特色美食类、手工劳动类等,还融入美育、心理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方法。
2.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校有专职劳动课教师,劳动老师每周设计和布置劳动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我们将校园一角开辟为劳动基地,成立劳动社团组织,社团老师带领学生建设劳动基地,并将劳动基地进行彩绘,打造成“七彩乐园”,为师生提供一个公园式的休闲放松的乐园。在劳动实践基地,七年级每个班负责一块种植地,组织学生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二十余种作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过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春绿夏茂秋果硕,学生能真正体验田园之乐,心灵在劳动中得到滋养。开展了劳动与美术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艺术之美,提高审美品位。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敬老院、工厂等,参与志愿服务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成果展示与经验分享,召开劳动教育社团总结表彰大会,评选出“劳动之星”“优秀劳动小组”。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与成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我校劳动教育有亮点有特色,被评为湖南省第三批劳动教育实验校。
六、心理健康,方能雅行致远
无论任何时代,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最重要的,“守住教育的底线,不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追求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准则。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力求把学校经营成一片心灵的沃土,科学合理地调配各种心灵养分,使我们的树苗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我们的措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五育”全过程中,做到了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心理健康,方能雅行致远。
1.全员育心:定期举行心理主题活动
建立了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每学年新生入校开展心理普查,科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将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与经历等纳入心理普查建档的内容,家庭教育、家校沟通等纳入心理预警体系的组成部分。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了“师生笑脸展”“幸福打卡21天”“幸福从心出发”等活动。
2.专业支撑:心理咨询、硬件保障
成立心理健康中心,隶属于学校德育处,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开展心理咨询和一对一辅导,近两年来共做个案150人次。
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阳光驿站”,设有心理咨询预约室、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兼沙盘游戏室、图书室,心理团辅室兼宣泄室等功能齐全的功能室,能满足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日常心理疏导的需要。心理辅导室保证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覆盖全体学生。
3.家校协同:“父母学堂”公益讲座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与家长学校联手成立“父母学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机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两年来,已举行多次大型讲座,受益听众1200人以上,在社会反响良好。一位父亲反馈:“讲座让我学会从‘命令者’变成‘倾听者’。”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邵阳市第七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出色的成绩。我校的心理教育育人案例《全员育人 全程育心》参加邵阳市教育局举办的“快乐读书 健康成长”育人案例评比获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省级评比。
结语:德育铸魂,智育启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动教育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奠基终身幸福。各位同仁,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
邵阳市第七中学将继续以“五育融合”为犁,深耕教育的沃土,让每一位“雅行少年”都能向阳而生、向美而行!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曾沙邵
编辑:曹鑫宇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