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曾臻卓 娄底报道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刘玲深耕教育一线十余年,以 “五维五模促五能”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指导 20 余名学生考取硕士博士,带领团队开展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公益演出 50 余场,用实际行动践行 “亦师亦友” 的教育情怀。
悉心教学 笃行致远
从教十余载,教书育人是她不变的情怀,忠于职守是她平凡的幸福。在教学中,她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乐学的学习氛围。针对钢琴学习周期长、学生易遇瓶颈的问题,刘玲建立 “成长手册 + 线上答疑” 双轨制,将学生演奏视频实时上传学习通平台,通过 “云端点评” 实现个性化指导。
同时,刘玲在微信与学习通软件中组建学习团队,同学们可以随时将演奏视频上传并可观摩学习其他同学的演奏。每当下课,刘老师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检查学生的作业视频,经常凌晨还在为学生答疑解惑,同学们常说:刘老师是超人,经常在夜间检查我们的作业并作回复。刘老师也笑着回应:“我是经常伴着大家的演奏声入眠的”。
为了深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美育综合素养能力,刘玲与所在钢琴教研室的各位老师担任起新课程《钢琴弹唱》的教学工作,从课程方案设计到教学内容选取,从课程评价体系到开展实践教学,经过5年的课堂实践与课后总结,建立起“五维五模促五能”课程培养模式。从2019年至2025年,《钢琴弹唱》课程共开展30余场弹唱音乐会,参与党建活动、校企合作、乡村振兴、三下乡文艺演出共计50余场次。2024年,《钢琴弹唱》课程教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案。2025年,由刘玲老师主持的《钢琴弹唱》课程也获得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省赛。
刘玲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她先后获得“魅力青年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她所教授的学生在艺术与社会实践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指导二十余位学生考上研究生(含博士)、省五项全能个人一等奖、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举办弹唱音乐会、个人音乐会、就业率名列学院前茅等。
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开展专业实践音乐会。
以爱为帆 亦师亦友
除了专业教学,刘玲还担任了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坚持每周下寝不少于两次,经常与学生促膝长谈,并特别关注偏远地区及家庭困难学生。2014级新生开学时,一位来自河北的学生任琳向她寻求帮助办理助学贷款,当看到学生布满茧的双手,她心疼不已,决心特别关爱她。在刘玲的引导与帮助下,该生在班级学习中名列前茅,钢琴成绩也稳步提升。毕业话别时,学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拥抱刘老师,表达深深的感谢。毕业后,该生考上家乡的一所学校,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钢琴教师。
来自山西省孝义市16级的王文跃同学是声乐专业学生,自从上了刘玲的《基础钢琴》课后,被其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深深吸引,王同学对钢琴音乐,尤其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玲看到了学生对于钢琴的热爱,鼓励学生考钢琴二主修。在刘玲手把手教学与思想引导下,学生成功考取钢琴演奏专业研究生,目前该生已在浙江嘉兴区桐乡市人民小学任职,并将所学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们。
十余年,桃李芬芳满天下,她的爱心和情怀滋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刘玲指导学生参加音乐会以及研究生返校看望恩师。
锐意进取,奋斗不止
刘玲攻读音乐艺术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21 篇,主持省级课题 7 项。主持参与省级课题7项,主持校级课题4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
近年来,刘玲始终坚持探索学科教学改革,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她深入田野调查、探访百姓人家、汲取最基层音乐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整理完善有关沅水流域目连戏的创作脚本及音乐素材,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中国传统孝义在中国精神中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现场示范与AIGC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共同完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湖湘文化价值意蕴的同时,珍惜当下所学,承担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同时,刘玲将所教授知识转化为教学成果,带领学生们参与到社会服务与各项美育课程实践中。近五年来,课程所在专业学生参与社区文化传播、社会志愿服务、中小学文艺展演、民族音乐进校园等活动共计40余场,累计受益上千人。
在持续学习中,刘玲以身示范积极参加钢琴演奏教学实践及其它各类活动。当她得知民族管弦乐团缺少低音配置时,自学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撑起了弦乐的低音区。自校民乐团成立以来,刘玲认真排练,承担起低音区演奏、乐谱译制等工作任务。同时,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多专能力,担任《大提琴辅修》教学任务,培养了六位大提琴辅修学生,拓宽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非播音主持科班出身的刘玲还不断积累主持经验,主持几十场文艺活动:校新年晚会、中秋晚会、党建活动、艺术节等,获得校建党96周年教职工演讲比赛一等奖。
刘玲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及大提琴演出。
刘玲说,“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人民教师,我不仅要终身学习,还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关心关爱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她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乐学、善学、勤学、博学的种子,指引着学生不断成长成才。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曾臻卓
编辑:罗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