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师者如光|彭熹:十八载竞赛路,以爱与匠心托举拔尖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汪衡 李丹 周子怡 编辑:杨雁霞 2025-09-09 15:17:2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师者如光,虽微致远,滋养心灵而无声。湖南这片热土,历来浸润着崇文尚学的深厚底蕴,传承着尊师重教的优良风尚。在三湘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扎根一线、坚守三尺讲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全国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红网时刻新闻再度推出《师者如光》系列报道。我们将对准这些平凡却闪光的教育工作者,让“师者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湖南教师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与担当作为。

1.jpg

长沙市雅礼中学教师彭熹。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汪衡 李丹 实习生 周子怡 长沙报道

9月9日上午,湖南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在长沙召开,会上对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进行了表彰。

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长沙市雅礼中学数学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彭熹深耕数学竞赛教学十八载,始终以“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把责扛好”为初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上探索前行。

讲台前的“小创新”,藏着教学相长的大追求

2006年,彭熹入职雅礼中学时,学校数学竞赛培养体系尚未建立。面对这一现状,他与教练组从零起步,钻研国内外数学竞赛考题,将复杂知识点拆解为“自学任务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

在一次讲解“蝴蝶定理”的课堂上,一名男生突然举手,声音略带颤抖地提出“有更简单的解题思路”。彭熹当即让出讲台,鼓励男生上台讲解。后来,这名学生成为竞赛组的骨干成员,常常提出各种新点子。这一经历让彭熹更加坚定:“教学不是‘灌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年后,彭熹与团队建成完整的数学竞赛培训体系。2008年,学生侯嘉敏、屈小芳斩获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领域“零的突破”。“讲台虽小,但把‘舞台’让给学生,就能让他们练就受益终身的大本事。”彭熹说。

教室里的“小关注”,装着育人育才的大温度

在彭熹眼中,每个竞赛生都是需要被“看见”的孩子。学生陈伊一偏科严重、性格内向,集体活动中总是缩在角落。但彭熹注意到,陈伊一解题时眉头紧锁,眼中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于是,彭熹每天挤出十分钟陪他攻克难题,周末还约他一起爬岳麓山。一次在半山腰,陈伊一突然说:“老师,数学里的辅助线就像这山路,看着绕,其实是最快到山顶的路。”那时,彭熹知道,陈伊一已经敞开心扉了。

此后,彭熹鼓励陈伊一给同学讲题,那个曾经“说不出话”的男孩逐渐变得能“侃侃而谈”。三年后,陈伊一成功入选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国家队,捧回了国际金牌。正是彭熹的这份“看见”,给了陈伊一“敢闯”的底气。

“教育不是‘挑天才’,而是发现并拉长孩子的‘长板’。”彭熹坚信,学生所谓的“偏科”和“内向”,可能恰恰藏着未被挖掘的潜力,保护好这份“不一样”,才能真正叩开拔尖人才培养的大门。

竞赛组的“小坚持”,连着为国育才的大担当

“现在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竞赛组规模不大,但彭熹和教练团队始终以“为国家培养能扛事、会创新的数学人才”为目标。十八年来,他们从未懈怠:时常修改教案到凌晨两点,寒暑假全程陪伴学生集训,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为国育才’不是口号,而是把每一件‘小事’扎扎实实干好。”

有一年腊月廿八,学校食堂歇业,彭熹与团队成员买来泡面,学生们却都围着一道数论题讨论得热火朝天,根本没人顾得上吃。彭熹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泡面的热气模糊了镜头,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却格外耀眼。“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彭熹笑着说。

多年坚守终有回响:学校先后有4名学生入选IMO国家队,许多学生凭借优异的数学能力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彭熹深知,带学生攻克难题,不仅是训练解题技巧,更是培养“不服输”的韧劲。“国际赛场上,孩子们能冷静破题,靠的正是日常教学中磨出来的毅力。”

未来,彭熹将继续做一名坚定的“深耕者”,用一堂好课、一份爱心、一份责任,托举更多孩子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汪衡 李丹 周子怡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3/91/152674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