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师者如光|谭美珍:自然化作教材,乡村教育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汪衡 李丹 蒋利君 艾嘉怡 编辑:曾小颖 2025-09-09 15:12:3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师者如光,虽微致远,滋养心灵而无声。湖南这片热土,历来浸润着崇文尚学的深厚底蕴,传承着尊师重教的优良风尚。在三湘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扎根一线、坚守三尺讲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全国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红网时刻新闻再度推出《师者如光》系列报道。我们将对准这些平凡却闪光的教育工作者,让“师者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全方位展现新时代湖南教师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与担当作为。

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校长谭美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汪衡 李丹 视频 蒋利君 实习生 艾嘉怡 长沙报道

9月9日上午,湖南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在长沙召开,会上对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进行了表彰。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校长谭美珍在会上分享了自己与孩子们的故事。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是谭美珍的家乡,那里山高林密,闭塞偏远,所以谭美珍小时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她拼命读书,最终如愿以偿,谭美珍20岁那年师范毕业,成为了隆回县城的一名小学老师。

谭美珍41岁时,得知家乡的草原小学要撤并,她毅然放弃了已有的生活,离开了奋斗半生的县城,回到老家,扎根当地教育。可当谭美珍来到草原小学时,才发现情况要比她想象的糟糕得多。草原小学其实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学,它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末梢神经——村级教学点。

当谭美珍从最后一位留守老师的手中接过那十三个孩子时,她就一直在苦苦思索: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发挥乡村特有的优势把乡村教育办得更好?

自幼生长在虎形山的谭美珍,把目光投向了熟悉的山山水水。她深知大自然是最美的课堂。她将课堂延伸到梯田、林间、染坊,带着孩子们给古树挂诗牌,吟唱《将进酒》,让他们体会本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之美;也把握天时地利,带着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开运动会,把1300米海拔的冬天变成磨炼孩子们意志品质的好时机;此外,她还深挖花瑶民族的特色,让其成为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草原村是国家级非遗呜哇山歌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这种高亢嘹亮的劳动号子里澎湃着瑶山先祖的血性与激情,谭美珍带着孩子们,一直努力地学习与传承呜哇山歌、花瑶挑花与八音锣鼓。

“这些努力所带来的美好与幸福,给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谭美珍深刻地感受到这份美好与力量,而这份力量在孩子们的一次次成长突破中清晰可见:在2021年“华韵之声”全国语文诵读大赛中,孩子们获得了团体组的全国总冠军;在中部五省联合举办的“武陵原生山歌大赛”中,孩子们斩获线上第一名;在手工创作领域,孩子们关于自然与美的手工作品有4件被李自健美术馆收藏。

谭美珍曾经想走出的大山,变成了乡土给予他们最大的馈赠。孩子们种花、种菜、种中草药,在四季轮回中感受物候的变化,领悟“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的朴素哲理,也种下了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种子。

让谭美珍略感遗憾的是,她心中草原的“活名片”——孩子们,此刻并未在身边。在谭美珍眼中,这些孩子不仅是学校的象征,更是她扎根乡村、坚持办学最坚定的力量支撑。“欢迎大家到草原学校来,草原学校本身比我讲的要生动得多;乡村教育本身,比我讲的要丰富得多,要宽阔得多。”她也向关注乡村教育的人们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前往草原学校实地探访。

如今的草原小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谭美珍直言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无数乡村教育者用生命书写的共同答案。当教育者们用大地作黑板,用山风当课本,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生命与土地最深情的对话,更是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让每个生命既能找到“回家的路”,也能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充满生命力的模样。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汪衡 李丹 蒋利君 艾嘉怡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3/91/152674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
ot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