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日讯(记者 任晔)秋已至,启新篇。9月1日,湖南省中小学迎来秋季开学的日子。在开学典礼上,各校书记校长走上讲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为学生们带来意义非凡的开学 “第一课”。
长沙市湘郡培粹实验中学校长王星:《承历史之重,赴未来之约》
以下为发言节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秋风涤襟怀,书声振栋梁。新学期的第一缕阳光洒满校园,我们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用鲜血与战火铸就的民族记忆,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们自强不息,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
历史,印刻着民族的深重苦难。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全面抗战,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史。8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破山河,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1938年深秋,日军进逼长沙,“文夕大火”将千年古城化为焦土,也包括我们现在脚下的原长沙千年学宫。这场因日本侵略而引发的巨大灾难,让5万余栋房屋焚毁,3000多同胞丧生,30万居民流离失所。这场灾难,灼痛了一个民族的尊严,灰烬之下,是一个民族的泣血悲歌。
历史,铸就了民族的不屈脊梁。“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面对强敌,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四次长沙会战,写就了抗战史上最为壮烈的篇章之一:1939年秋,第一次会战歼敌2万,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再战,我军终迫使敌寇撤退;同年12月,第三次会战告捷,成为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即便1944年长沙失守,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也彰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4年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史诗,它锻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更凝聚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
历史,昭示着自强的时代意义。电影《南京照相馆》中,照相馆老板用相机记录真相,用底片守护尊严。那一张张照片,不仅是对暴行的控诉,更是对历史的见证。当真相被掩盖时,民族将失去精神的根基;当历史被遗忘时,国家将迷失前进的方向。历史的教训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有一张传遍世界的照片,叙利亚外交官贾法里在联合国大楼里独自坐在角落,神情落寞。他的国家正遭受战火,他在联合国四处奔走,却无法阻止外国对叙利亚的空袭。这张照片让人痛心地想起“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没有实力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即将见证气势恢宏的“九三阅兵”。步伐铿锵,眼神坚毅,受阅官兵已准备好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大国重器,万众期待,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将首次对外展示。这场阅兵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它向我们昭示:尊严源于实力,和平需要捍卫。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只有凝聚民族力量,提升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学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每一件未知事情的背后,都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类似的事件,从而获得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奋进的力量;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照亮前行的道路。
青春不仅是年华,更有使命;奋斗不仅是选择,更有传承。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