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的余芊(中)和学生一起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长沙报道
在教育事业的星空中,既有在讲台上熠熠生辉的明星教师,也有在管理服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他们或许不直接站立于三尺讲台之前,却同样以赤诚之心浇灌着教育的沃土。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的余芊,便是这样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以极致匠心、进取之心和奉献之心,生动诠释新时代师德师风内涵的教育工作者。
精耕细作,于教材与测试的方寸间彰显责任担当
自2015年9月踏入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余芊便将根须深深扎入教育这片热土。作为教务处一名负责教材工作的干事,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工程,关乎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在这个看似繁琐平凡的岗位上,他严谨细致,确保每一本教材都能准时、准确地送达师生手中,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基石。
与此同时,自2017年起,余芊肩负起学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的组考与推广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极强责任心与组织协调能力的任务。在至2020年的几年间,他顺利组织了24个场次、覆盖近两万名学生的普通话测试工作。
从考前繁杂的筹备、考中严谨的组织到考后细致的收尾,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确保了大规模考试工作的零差错、零事故。体现了他在平凡岗位上“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担当精神。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正是师德师风最朴素的底色。
精益求精,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追求匠心卓越
如果说行政管理工作体现了余芊的“责”,那么他在教学领域的探索则彰显了他的“爱”与“专”。他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先后完成了《创新创业课》9个班374人、《就业指导》35个班1400人、《职业生涯规划》2个班112人的教学。数字背后,是他对教学艺术的虔诚追求和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
2018年10月,一次为期三天的子谦国际创业培训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余芊深感创新创业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连续两个学期“回炉”当学生,全程旁听优秀教师的《创新创业课》。
课堂上,余芊不仅是听众,更是研究者,边听边录音记笔记;深夜里,他反复聆听录音,像工匠打磨艺术品一样,剖析每一个教学环节:“这个知识点讲解用时是否合理?”“那个互动环节如何能更精彩?”正是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执着,让他从不敢授课到从容站上讲台,并形成了课后及时复盘、持续优化的教学闭环。这段“心历路程”,是一位教育者对自己专业的敬畏与对学生的负责。
余芊的进取之路从未停歇。2022年8月,他利用暑假参加了为期十天的长沙市第24期SYB师资培训班,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但他并未止步于一张结业证书,而是全程跟班两期学员课程,深度学习SYB讲师的授课技巧。
最终,在挑战性极强的SYB授课能力评定中,余芊凭借扎实的功底,在提前20分钟抽签的前提下,完美完成十分钟试讲,成功获得“创办你的企业(SYB)课程讲师证”,并由此成为学院宝贵的“双师型”教师。这一纸证书,是他主动拥抱变化、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最好证明。
以赛促学,在成就学生中实现育人价值
余芊深刻理解“知行合一”的教育真谛。他不仅将知识倾囊相授,更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他数次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基地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备赛过程中,他与学生一同钻研项目,打磨方案,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点亮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当他看到学生在赛场上自信从容、载誉而归时,他感受到的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与成就。这份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情怀,是师德师风最温暖的体现。
余芊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与卓越贡献,赢得了学院师生的广泛赞誉,并于2023年荣获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所秉持的师德师风的最好褒奖。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师德,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融入在日常工作的每一次精心准备、每一堂用心讲授、每一项细致服务之中。
从余芊身上,我们看到了“双师型”教师的理想模样——不仅是业务上的行家里手,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的故事生动地表明,师德师风建设并非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余芊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坚守在职业教育一线教职工的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他像一颗牢固的螺丝钉,牢牢铆在学院教学运行的关键环节;他又像一位勤恳的摆渡人,默默护送着一批又一批学子驶向理想的彼岸。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征程上,正是有了无数个如余芊一般,于平凡处践行不凡、在坚守中诠释师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才共同铸就了立德树人的坚实基座,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磅礴而持久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