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校馆弦歌丨湖南一师范:跨越时空 沉浸式感受“恰同学少年”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李丹 编辑:杨雁霞 2025-09-23 14:28:4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巍巍学府,弦歌悠扬,从未停歇。踏入高校,高校里的老建筑宛如博物馆,展陈展品如教科书,一砖一石、一事一物皆有故事。它们连接历史与未来,将精神滋养化为可触温度,播撒信仰种子。

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校馆弦歌”专栏,诚邀您一同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聆听校馆里传出的动人旋律,深度感悟红色育人的磅礴伟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摄影 李丹 长沙报道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旧址正门。

湘水东岸,妙高峰下,“一师旧址”静静矗立。

这里不仅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旧址,更是毛泽东等一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求学逐梦、矢志奋斗之地。

百年时光流转,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如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创新实践育人,让红色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一份跨越时空的征友启事

青年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布《征友启事》。

无论是借由影视作品,还是透过书籍报道,想必大家对青年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布《征友启事》这一故事早已耳熟能详。

这则短短不到百字的《征友启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彼时,青年毛泽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青春壮志,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让这宏大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来来来,拿了征友启事的朋友们,快来这边集合了。”9月1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门口,一位身着长袍的“教员”热情地招呼着,他手中挥舞的,正是那则著名的“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一群青年学生手持黄纸启事,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这并非影视剧拍摄现场,而是第一师范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一幕。在这堂特别的课上,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与参与者们一起跨越时空,重温开学典礼、修身课堂、寝室讨论会、水井旁的“野蛮体魄”等环节,体验百年前学子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寻良师、觅益友的青春岁月。

“陈章甫”带领大家体验百年前学子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寻良师、觅益友的青春岁月。

“很多人可能觉得红色故事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让观众真正走进历史。”“陈章甫”的扮演者是湖南一师学生红色戏剧社的校外指导老师夏晓波。他向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介绍道,“通过生动的演绎,观众成为历史人物,亲身体验历史情景,这样能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先辈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副馆长张颖透露,沉浸式大思政课自今年起面向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放,已演出数十场,反响热烈。“与传统的讲解方式相比,这种形式能带来更热烈的现场反馈,观众的参与感和投入度明显提高。”

沉浸式课堂唤醒红色记忆

杨欣钰,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大二学子,同时也是红色话剧社的一员。她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结缘,也是源于这一堂沉浸式课堂。“那堂课,我第一次亲身感受时,便被深深触动,内心有个声音不断激励着自己:一定要参与其中。”

第一师范沉浸式大思政课中的寝室讨论会环节。

在沉浸式课堂中,杨欣钰扮演了一名来自周南女校的女学生。“我仿佛穿越时空,真的成了一名进步青年,经历了一段热血沸腾的青春。”杨欣钰感慨地说,“这样的机会十分珍贵,不仅锻炼了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还能以更生动的方式帮助更多年轻人了解红色故事。”

黄润东,翻译专业的大二学生,也是这堂课的参与者之一。他换上黑色中式衣衫,与其他有志青年一起,走进古色古香的城南校区,共同“寻找毛润之”。

在毛泽东当年听课的教室、住过的寝室,黄润东感受着前辈的革命理想与足迹,求学脚步更加坚定。“在第八班教室,教育名师‘杨昌济’问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让我深思。”黄润东说。

这堂沉浸式课堂不仅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更让课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当平日说教的文字变成耳畔的真实对话,变成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们直呼“课本上的人物和知识都活了起来”。

“六位一体”创新实践育新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所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学校,不仅汇聚了徐特立、杨昌济等一批教育名师,更培养了何叔衡、蔡和森等一批国家栋梁,涌现了段德昌、刘畴西等280余名革命烈士。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如何利用好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不断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学校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校本红色育人资源优势,构建出红色场馆育人、红色校史育人、红色游学育人、红色研究育人、红色艺术育人、红色环境育人“六位一体”的红色育人体系。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介绍第一师范的办学历史和早期办学特色。

“一师的校史既是校史,也是革命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胡春光说,“我们通过观、学、游、研、演、创‘六位一体’的创新育人模式,让学生共同完成大思政课的设计与呈现,实现教学相长。”

去年12月25日,“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正式首演,来自长沙理工大学、长沙市长郡中学等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活动。当时长沙已是隆冬,但从手持《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的那一刻开始,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

与游客们短暂的沉浸式体验不同,湖南第一师范部分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就在城南校区。

杨欣钰告诉记者,很多次行走在校园中,她会不由自主地想:这是毛主席当年也走过的路,“这让我感觉上课富有神圣感”。

更让杨欣钰感动的是,在一次参与演出的过程中,她看到一位前来参观体验的老奶奶潸然落泪,“百年前那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正在给予自己新的成长动力” 。

1917年暑期,第一师范学生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九百余里,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人情。

这份“行万里路,知天下事”的实践精神,如星火般在一师代代传承。如今,除了以沉浸式课堂让历史“活”在眼前,学校更通过赴村支教、田野调查等创新形式,引领学子感知时代脉动。

自2023年起,每年暑期,第一师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走进“红军村”张家界市谢家垭乡高坪村,收集红色资源。

青年教师团队成员黄予勤带着学生们积累了16余万字的访谈笔记,“扎根于火热的生活,在田间地头、在群众中间读历史、访社情,才是最有力的思政教育”。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毛泽东所题;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徐特立所写。民本情怀、求真务实之风范,铭刻字里行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师人。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李丹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3/67/153033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