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歆 张添翼 长沙报道
“嘟嘟嘟——”急促的警报声划破值班室的宁静,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对口实习单位的电脑屏幕上瞬间弹出一条预警信息:驻地某地区有雨警报!值班官兵闻讯而动,迅速同步任务至分队,一场高效的气象保障行动即刻展开。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学员刘桓江正在操作电脑。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学员刘桓江与基层部队联合研制的“xx气象警报系统”正式在该单位投入使用。这套系统精准破解了短时强降水、冰雹等突发天气现象的预警难题。
暑期实习期间,气象海洋学院组织学员主动对标战场需求、瞄准基层痛点研发技术装备,促进教学科研成果向实战能力高效转化,实现了从研发到应用的高效对接。
“咱们这儿山区多,发射基地、训练场地散在各处,强对流天气说来就来,官兵们只能24小时盯着雷达图。尤其是夜间值班的官兵,经常熬得眼睛通红,万一漏看回波,很可能影响任务保障。”刘桓江实习期间,带队教员与当地气象台台长共同走进实习班组交流,谈及当前基层的气象工作现状,台长的话里满是无奈,“我们早就想实现自动预警,可大伙儿没接触过编程,技术上实在摸不着门。”
“台长,我可以试一试吗?”听到这里,正在实习的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学员刘桓江跃跃欲试。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刘桓江来说,彼时的他所掌握的,也仅仅是大一时学过的计算机基础和Python入门课程。而预警系统开发涉及的“操作界面设计”“软件打包”等关键技术,全是知识“盲区”。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刘桓江化身“攻坚先锋”,查教程、翻博客、泡技术论坛……白天需要参加实习训练,他便把晚上和周末利用起来,几乎所有休息时间,他都守在电脑前反复调试。警报系统做好后,刘桓江还贴心地制作了操作手册,方便基层部队官兵快速上手。
历经一个月的调试与实战检验,该系统最终达到预期效果。上线首周就精准预报了3次突发强降水现象,不仅有效避免了以往可能出现的预警延报、漏报问题,更极大地提高了该单位值班值勤的效率。“之前晚上值班总担心漏看雷达,现在系统能实现实时预警,点开就能看到具体的降雨区域和强度,我们可以更放心地统筹值班和训练任务了。”看着电脑屏幕,气象台的基层官兵话语里满是认可。
实习过程中,学员们以“准战斗员”的身份进驻各战位,不仅有像刘桓江这样主动对标战场需求、瞄准基层痛点研发技术装备的学员,更有学员对接基层文化需求,用文化建设的温暖力量,滋养着基层部队的强军“软实力”。
两名学员正在舱室内试听歌曲《深蓝勋章》。
在“海洋二十二号船”15平方米的舱室里,触控屏的光影在海洋技术专业学员陈立志指尖流动,墙角传来热血激昂的旋律——另外两名学员正戴着耳机试听结合部队实习感悟创作的歌曲《深蓝勋章》的Demo。
前不久,由东部战区某单位与学员陈立志联手打造的“高地号角娱乐空间”正式挂牌投用。这个集阅读、观影、歌唱于一体的文化阵地,既充盈着官兵的业余时光,更通过展示高地文化,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
随舰出海执行远海测量任务时,船员们时常遇到远海无信号覆盖的情况,日常除了高强度的训练,官兵们没有可依托的娱乐活动。“能不能打造一个不用网络也能运转的娱乐空间?”带着这个想法,陈立志与船领导进行交流,把对基层文化需求的观察和具体设想和盘托出,与船领导的基层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合,很快得到了支持。
清理规整闲置舱室、将下载好的强军主题影片存入触控屏、搬来书架摆满军事书籍与文化读物、调试好离线音响设备……从想法落地到“高地号角娱乐空间”投用,陈立志积极配合船上工作,很快将空间落地见效。
“高地号角娱乐空间的建成,不仅有力打通了院校与基层部队之间的文化联结,更在基层单位培育出了高地文化的新土壤,激活了文化建设的新动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空间投入使用以来,官兵们在休闲活动中切身感受到高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从科大的校史故事里感悟初心,在优秀校友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原本枯燥的远海时光,也因这个小空间的出现变得鲜活而温暖。许多官兵感慨:“每一寸阵地都真正成为了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
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成果回课堂。此次暑期实习,不仅筑牢了学员“向战而行”的打仗意识,练就了“能打胜仗”的专业本领,更是让他们读懂了“基层需求”的真正含义。不少学员表示,将把专业所长精准对接战场保障需求,在一线岗位上担当作为、建功立业,努力当好战斗员、宣传员、联络员,把高地文化写进深蓝,把青春答卷交到战位,逐步成长为推动基层建设、筑牢海空防线的中坚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陈歆 张添翼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