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新兴专业如同破土的新芽,承载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期待。今年教师节,我们走进高校新设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话首批“拓荒者”教师。这些教育先锋既是专业建设的奠基人,也是教学改革的实验者。9月10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育见·新专业》专题报道,看他们如何应对“无前例可循”的挑战,为学生上好第一堂课。
长沙理工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云菲。
红网时刻新闻9月11日讯(记者 汪衡 任晔)9月10日教师节,长沙理工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云菲,为广大学生开启了一堂特殊“专业第一讲”。在这堂承载着“无前例可循”使命的课程中,张云菲表示“这不是一门传统专业,而是一张需要师生共同绘制的低空天地‘蓝天蓝图’。”
作为2025年新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战略性交叉学科,低空技术与工程是一门面向低空经济战略需求,融合低空飞行器优化设计与综合运用、低空通信与智能网联、组合导航与自主感知、协同决策与智能控制、低空运行与安全管理等前沿领域,涉及航空、交通、测绘、通信、电子、控制、机械、人工智能、遥感、管理等多学科强交叉的新兴专业。
时间回溯至2024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成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前瞻布局低空经济领域。2025年1月,长沙理工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揭牌后,随即开启“百日攻坚”:在校领导指示下,学院领导带队分别赴北京、深圳、武汉等地调研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深入了解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领域、人才需求、专业申报与建设经验。最终结合本校行业特色,确立“交通+能源+土木”特色定位,聚焦低空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技术应用三大方向,于今年7月提交新专业申报材料,目前正在评审。
“课程体系构建如同拼图,每一块都要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张云菲回忆,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申报指南和标准,申报团队在贺跃光教授带领下,对相关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和选择借鉴,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制定了具有长理特质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令人动容的是,贺教授为了新专业能够顺利申报下来,呕心沥血、精心编写了《低空技术与工程导论》教材,连续几个月每天工作超12小时,逐字推敲章节内容衔接逻辑。最终,新专业申报论证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的肯定评价。
张云菲还介绍,下一步,航空工程学院还将开展低空信息工程微专业招生,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师资引进和产学研合作,为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成功申报和顺利招生铺平道路。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张云菲强调,大一新生需建立“职业认知升级”的底层逻辑:“我们的毕业生不是无人机操作员,而是能融合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通信感知的复合型人才。”她描绘的四年培养图景中,学生既需掌握比传统工科专业更深的飞行器原理与空域管理知识,又要比传统航空专业更懂交通、土木、水利、能源领域的行业需求和技术应用,形成“双向赋能”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低空经济“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专业设计预留了三大“未来接口”:一是强化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确保学生掌握底层科学原理;二是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引入头部企业一线教学资源,设计前瞻性实践平台、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三是设置多学科交叉课程,配套设计综合性实践环节,实施科创项目、学科竞赛百分百参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临采访结束,张云菲为未来十年本专业的新教师留下寄语:“传承安全至上的系统思维,强化交叉融合的育人理念;更要大胆探索未来空中交通新模式,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开拓更多‘从0到1’的创新场景。”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任晔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