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房生:铸厚德以育人,励笃学而卓越 汝城六中办学理念的深层解读与实践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黄房生 编辑:曾小颖 2025-09-17 16:28:01
时刻新闻
—分享—

“厚德笃学、崇尚卓越”作为汝城县第六中学的办学理念,已历时两年。在此期间,全校师生围绕这八个字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不仅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人文生态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也实现了明显提升。在新学期开启之际,谨以此文进一步阐述我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目标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是贯穿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全过程的根本指引。“厚德笃学,崇尚卓越”从“育德”“治学”“求进”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了学校的价值体系。它既体现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也彰显了对“精益求精”治学精神的推崇,更表达了对“走向卓越”办学目标的不懈追求。这一理念融合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办学遵循。

一、“厚德”:锚定教育之本,筑牢立人之基

“厚德”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既是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它明确了“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将品德培育置于办学优先位置,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

(一)“厚德”是对“健全人格”的根本要求。“厚德”之“厚”,不仅指品德良好,更强调品德的广度与深度。它要求学校培养的不是“有才无德”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公德与私德兼备、大德与小德统一的健全个体。在私德层面,倡导学生涵养诚信、友善、责任、感恩等基本品质,尊重他人、关爱生命、自律自省,塑造完整人格;在公德层面,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共事务中坚守正义、勇于担当,成就胸怀天下之人。

(二)“厚德”是对“全员育人”的系统要求。“厚德”不能仅依靠德育课程实现,而应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对教师而言,“厚德”是职业底线与精神追求,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言传身教传递公平、严谨等价值观,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对校园文化而言,“厚德”应成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导向,通过校训校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载体,使“德”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营造以德润心的校园氛围。

(三)“厚德”是对“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教育本质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品德”则是终身发展的压舱石。“厚德”摒弃短期功利倾向,不片面追求一时成绩,而是关注学生长远的人生幸福与社会价值。一个具备“厚德”品质的人,既能在个人生活中赢得信任与尊重,也能在职业发展中坚守底线、把握机遇,更能在社会中成为传递正向能量的稳定因子。

二、“笃学”:确立治学标准,夯实成才根基

“厚德”为“立人之本”,“笃学”则为“成才之基”。“笃”含坚定、专注、勤勉之义,“笃学”直指治学的态度与方法,明确了“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为师生治学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

(一)“笃学”是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在信息碎片化、诱惑多元的时代,“笃学”强调专注与坚守。对学生而言,须摒弃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心态,沉心钻研知识,既学好课本内容,也主动拓展课外领域,培养对知识的好奇与敬畏;对教师而言,应保持专业敬畏与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踪学科前沿,通过教研科研提升专业能力,以深厚学养支撑高质量教学。

(二)“笃学”是对“学习方法”的要求。“笃学”反对机械记忆,倡导深度学习与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提问、思考与实践,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应用场景,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实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笃学”是对“学风建设”的要求。“笃学”既是对个体的要求,也是对整体学风的塑造。学校应建立严谨的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鼓励学术交流,搭建优质学习平台,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使勤奋学习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教师应以研促教、以问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应通过合作探究、互助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使“笃学”从个人选择升华为群体共识。

三、“崇尚卓越”:树立发展标杆,激发向上动能

“厚德笃学”奠定了办学的基础与底线,而“崇尚卓越”则确立了办学的高度与目标。它旨在打破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保守心态,以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激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内生动力,回应“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崇尚卓越”是对“学校发展”的顶层定位。学校应不满足于“合格”,而追求“一流”。在办学定位上,须明确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设定高标准,建设优质特色学校;在管理服务上,应突破粗放流程化管理,推进精细化优质服务,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行政效率、改善师生保障,以卓越管理支撑卓越教育。

(二)“崇尚卓越”是对“教师发展”的专业期许。于教师而言,“崇尚卓越”并非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更好。在教学能力上,应不满足于“会教书”,而要追求“教好书”,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需求,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在专业成长上,应主动参与教研科研,勇于挑战学术难题,积极探索教育创新,形成个人专业特色与成果,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成长的双重提升。

(三)“崇尚卓越”是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引导。对学生而言,“崇尚卓越”不是统一标准,而是个性化的极致追求。应尊重差异,鼓励每一名学生在自身赛道上做到最好:学业型学生可深入钻研,拓展知识深度与广度;个性型学生可发挥专长,精益求精;综合型学生可全面发展,在实践、组织、创新等能力上突破自我。拒绝“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引导每一名学生找准自身的卓越方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厚德笃学,崇尚卓越”并非三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时代价值。“厚德”是立人之本,决定了教育的方向;“笃学”是治学之基,提供了成长的方法;“崇尚卓越”是发展之标,明确了进步的目标。三者构成“方向—方法—目标”的逻辑链:无“厚德”,则“笃学”易失正道,“卓越”易成无源之水;无“笃学”,则“厚德”易流于空谈,“卓越”终成空中楼阁;无“崇尚卓越”,则“厚德笃学”易陷于停滞,丧失发展动力。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厚德”“笃学”源自中华传统教育思想,承载了“立德树人”“勤学善思”的文化基因,赋予办学理念深厚的历史底蕴;“崇尚卓越”则呼应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高度。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既避免了办学理念脱离传统、失去根基,也防止了固守过去、僵化保守,助力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指引:对学校,是办学的顶层设计;对教师,是专业成长的行动指南;对学生,是个人发展的价值坐标。使学校、教师、学生在共同价值追求下形成发展共同体,凝聚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作者:黄房生,汝城县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黄房生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3/51/152893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