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新兴专业如同破土的新芽,承载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期待。今年教师节,我们走进高校新设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话首批“拓荒者”教师。这些教育先锋既是专业建设的奠基人,也是教学改革的实验者。9月10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育见·新专业》专题报道,看他们如何应对“无前例可循”的挑战,为学生上好第一堂课。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晔 汪衡 长沙报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观念已从单纯的吃饱逐渐过渡到吃得安全,正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迈进。
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顺势而为,设立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致力于为“大健康”产业培养专业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唐忠海。
新兴专业,前景广阔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深度融合基础医学、生物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唐忠海介绍,本专业聚焦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功能成分开发、健康大数据分析等“大健康”产业关键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谈及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唐教授表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功能食品开发、临床营养指导、健康大数据分析及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与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进入出入境检验检疫、疾控中心等政府部门,或医院、康养机构从事营养临床与指导工作;还可赴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深造,持续探索学科前沿。
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创新之路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缺乏往届经验参考的情况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成为了首要任务。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学院坚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结合行业需求和多学科融合特点,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框架。
在这过程中,团队经历了多次调整。尤其是在“健康大数据分析” 和“功能食品开发”等前沿模块的设置上,教学团队反复与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沟通,最终确定了更符合产业实际的教学内容。唐忠海举例说,在制定“营养与健康大数据管理”课程时,最初课程设置更偏重理论,但通过调研发现,行业更需要学生具备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于是,团队果断调整,引入了真实健康数据集和案例分析,并与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平台,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核心竞争力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唐忠海认为,在大一阶段,学生们应当先建立认知:食品营养与健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民健康的社会命题。学生要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大健康”背后的科学逻辑与人文关怀。
而到大四毕业时,唐忠海希望学生们具备三大核心竞争力:一是跨学科整合能力,能融合食品科学、医学、数据科学等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能在功能食品开发、健康数据分析等方面开展实践与创新;三是社会责任与领导力,能推动营养科普、健康政策咨询等工作,真正成为健康中国的推动者。
预留未来适应性,培养可迁移能力
面对当前行业变化速度远超教材更新周期的现状,在专业设计中预留“未来适应性”至关重要。唐忠海介绍,学院通过“模块化课程 + 动态更新机制”来增强未来适应性。如设立“前沿讲座”“产业实践”“项目式学习”等弹性模块,及时引入新技术、新标准、新案例。同时,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合作,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同步。
作为本校本专业的第一批任教教师,唐忠海教授在面对全新的教学体系时坦言:“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他强调,既要扎实构建课程体系,又要始终保持对学科前沿和行业需求的敏感度,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引领未来的专业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任晔 汪衡
编辑:杨雁霞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