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脚下的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乡红领巾小课堂上,“自制简易净水器”项目点燃了孩子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子祎 白成莉 阿依祖合拉 李彦康 新疆报道
近日,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乡,中南大学支教团成员精心设计的“自制简易净水器”项目,让乡村的孩子们第一次亲手触摸到了科学实验的奇妙脉搏。
为了让这群很少接触实验器材的孩子们能顺利上手,支教团队提前做足了准备:剪裁好的矿泉水瓶化身“反应容器”,清洗干净的小石子、精心选购的木炭颗粒、洁白的纱布与蓬松的棉花。
课程开始,一段生动的净水原理视频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随后,李子祎老师借助图文并茂的PPT,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层过滤材料背后的“魔法”:石子如何拦截大颗粒杂质,活性炭强大的吸附力如何“捕捉”看不见的污染物,而纱布和棉花又如何像细密的网一样层层过滤。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老师,这个小黑炭真的能吃掉脏东西吗?”“棉花铺几层才最好呀?”当李子祎老师开始分发材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11个小组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抛出心中的疑问,李子祎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并细致指导每个小组的材料配比和组装顺序。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材料,那份对待“实验器材”的郑重其事,让简单的矿泉水瓶仿佛变成了珍贵的科学仪器。
组装过程中,孩子们专注地模仿示范,互相协作,教室里充满了探索的紧张与合作的低语。
实验的结果或许并不完美——由于是初次尝试,操作精度和材料压实程度等因素影响,最终只有少数小组成功得到了相对清澈的滤液。然而,短暂的失落很快被更大的收获所取代。
李子祎老师及时引导大家反思过程:“科学探索的路上,失败往往比一次成功更珍贵。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原理,亲手实践了方法,并且学会了观察、提问和合作。”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各异:有的严谨细致,反复调整过滤层;有的充满奇思妙想,提出改进方案;有的在失败后立刻分析原因,不肯轻易放弃……无论结果如何,每一张小脸上都写满了投入与思考。
小朋友们在中南大学支教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做实验 。
“看到他们第一次为实验结果紧张、争论、欢呼,哪怕没成功也依然追着问‘老师,下次我们还能再试试吗?’这一刻,我知道,科学探究的种子已经悄悄播进了心里。”李子祎老师课后欣慰地表示,“这堂课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一个能滤出清水的装置,而是点燃了他们动手验证、理性思考的科学态度。每一个第一次尝试都值得最热烈的掌声。”
这堂在边疆乡村小学里进行的净水实验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利用身边简易材料改善水质的智慧,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学精神的火种。当孩子们用略显笨拙却无比真诚的双手去组装、去观察、去追问“为什么”时,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已在天山脚下的校园里悄然开启。
来源:红网
作者:李子祎 白成莉 阿依祖合拉 李彦康
编辑:汪衡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