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布条载文韵,调研探根魂

来源:红网 作者:王庭轩 刘婧怡 陈凯 编辑:高芹 2025-08-04 20:52:1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8月4日讯(通讯员 王庭轩 刘婧怡 陈凯)近日,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 “艺心遗艺” 实践团走进江永县,先后深入荆田村、河渊村开展女书文化调研。团队走访了女书自然传承人莫翠凤、何艳新,通过访谈、影像记录、学习歌谣等形式,以青春力量助力这一千年非遗焕发新生。

在荆田村,实践团首先拜访了莫翠凤。年过七旬的莫奶奶精神矍铄,向学生们展示了珍贵的女书织布技艺。她打开珍藏的匣子,取出布满菱形女书符号的布条,手中的梭线在经纬间灵活穿梭。“这些字记录的是我们女人的心事,”莫奶奶用夹杂着江永方言的普通话介绍。队员们认真记录布条上文字的内涵、象征意义及传承方式,特别采集了《三朝书》等经典文本内容,为后续文化传播积累素材。

图片3.png

女书传承人莫翠凤向“艺心遗艺”实践团学生展示女书布条编织技艺。

当天下午,团队辗转至中国传统村落河渊村,寻访了被誉为“最后一位女书自然传承人”的何艳新奶奶。何奶奶在村中百年古樟树下,为学生们吟唱起女书歌谣《姐妹情》。她先念诵女书字符,再逐句教唱婉转曲调。当唱到“纸扇传情”段落时,何奶奶还示范了用女书扇传递心意的传统手势,让队员们从文字记录延伸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图片4.png

女书自然传承人何艳新与“艺心遗艺”实践团成员合影。

实践团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女书传承的紧迫性:掌握核心技艺的自然传承人日益稀少,年轻一代对这门独特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待提升,社会公众对其认知不足易生误解,其慢节奏、重情谊的文化内核也与现代快节奏生活存在一定脱节。

“记录下奶奶们的技艺和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女书的价值,是我们此行的首要目标。”实践团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详实的文字、影像和录音,力求保存女书的文化基因。与传承人共唱女书歌谣的互动,不仅为古老的技艺注入了青春气息,也让青年学子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来源:红网

作者:王庭轩 刘婧怡 陈凯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2/96/151791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