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喻凯晨
当大巴车碾过蜿蜒的山路,最终停在十八洞村青石板铺就的村口时,我深吸了一口气,泥土与草木蒸腾出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的25名青年,终于抵达了这块曾见证精准扶贫奇迹的土地。
作为团队宣传组组长,我的“驻村”地图却格外狭小——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几盏彻夜不熄的灯,几乎构成了我三下乡的全部疆域。窗外,是调研组伙伴们生动的图景:体验苗绣指尖的灵巧,在直播间笨拙又热忱地吆喝着山货,于精准扶贫展览馆里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推广普通话的课堂上与老乡相视而笑……那些鲜活的场景与笑声,隔着窗棂,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每每此刻,我只能埋首于键盘,用文字去追赶他们的脚步,内心翻涌着难以言说的羡慕。
我看着手机上指导老师新发的宣传想法消息陷入了沉思。李洺思 供图
“凯晨,新闻稿今天能发吗?” “推文的主题方向定了没?” “视频剪辑进度到哪儿了?”
指导老师苟才益关切又急迫地询问,像无形的鼓点,密集敲打在我心上。焦虑如藤蔓缠绕,我总在凌晨惊醒,担心辜负师长的重托,更害怕带不动身后这群才华横溢的伙伴。
组员们是我身后沉默却稳固的灯塔。郭智鸿笔下生风,新闻稿又快又准;陈睿筠心细如发,总能揪出我忽略的错漏;艾铿玫是剪辑高手,竟还能在深夜煮出一锅抚慰人心的面条;李洺思的创意总在困顿时点亮思路,勤恳如耕牛;李雯静是团队的“小太阳”,一句“组长加油”就能驱散阴霾;庾萌的美术功底让呆板推文瞬间灵动;赵余美更是“大力士”,搬设备、抬西瓜不在话下,推文写作也愿与我反复切磋。他们用包容消解我的急躁,用无声的支持构筑起我疲惫时的港湾。
宣传组深夜加班。李雯静 供图
最让我心头一刺的,是那天全员随调研组外出采集素材。山风拂面,李雯静蹲在地上,半是玩笑半是心酸地感叹:“唉,光顾着记录别人了,都没人记录我们宣传组的‘血泪史’。”我下意识苦笑着接口:“你组长我亲自记!”可那笑声里,分明藏着无人诉说的委屈与辛酸——镜头背后的我们,也是这青春纪实里不可或缺的一帧啊。
当熬过无数深夜,看到我们精心打磨的稿件赫然出现在主流媒体的版面上,当剪辑的视频真实传递出十八洞的脉动,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如晨雾般消散,只剩下沉甸甸的踏实与暖流在胸腔涌动。我们点亮的,是另一种“灯塔”的光。
离别前的总结大会上,我望着台下并肩战斗过的伙伴:“我是喻凯晨。这十几天,我的组员们从对我言听计从,到‘争锋相对’——每一个深夜改稿的争执,每一句毫不客气的‘组长,这个视频剪辑想法不行’,都是我们‘革命情谊’的铁证啊!”台下哄笑,笑声里盛满了理解与默契。“三下乡会结束,”我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但‘灯塔’的光,我们的情谊,永不熄灭。”
回望十八洞村,我未曾亲手抚摸过田埂上沉甸甸的稻穗,却用文字丈量了这片土地的深度;我错过了直播间的喧嚣,却用镜头编织了奋斗的回响。这片土地给予我的,远非焦虑与疲惫,而是在责任的重压下,确认了被信任的力量,并收获了青春同路人金子般的心。镜头无言,却已将我们共同燃烧的痕迹,永远刻录在了湘西的群山之中——那里,有灯塔的光。
“灯塔”志愿服务团合影。喻凯晨 供图
来源:红网
作者:喻凯晨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