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 | 护青山传文脉 看会溪村绘就“双轨”振兴新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刘林杰 潘超红 李亦菲 编辑:曾小颖 2025-08-01 20:59:3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8-01_205435_806.png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林杰 潘超红 李亦菲 湘西报道

绿水青山间,文化薪火传。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湘西古丈县酉水河畔的会溪村,探寻其在生态保护红线与文化根脉赓续中,如何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新路。

生态守护:红线下的绿色担当

“村子被划进自然保护区后,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村民代光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村庄发展的关键转折。面对生态保护划定的红线,以代光久为代表的十位村民主动转型,扛起守护青山的责任。他们日复一日穿行于密林小径,每次巡护超过三小时,用坚实的脚步丈量责任,成为这片绿水青山忠诚的“眼睛”和“卫士”。这份坚守,不仅保住了珍贵的生态资源,更夯实了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文脉新生:水淹乡愁中的文化突围

发展的浪潮也曾带来阵痛。上游及下游水库的建设,使会溪村部分历史遗迹永沉水底或被迫迁移,村民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乡愁。然而,被酉水河滋养的文化根脉展现出惊人韧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会溪坪传说》在传承人董清周的带领下焕发蓬勃生机。依托村中建立的“会溪村传习所”,一支由二三十名年轻人组成的传承队伍活跃起来。他们潜心挖掘、精心编排,将《蚌壳灯》的灵动曼妙、《九子鞭》的铿锵有力、《旱龙船》的磅礴气势等独具魅力的非遗项目搬上舞台。这支队伍积极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舞台进行巡演,不仅激活了沉睡的乡土技艺,更成为凝聚乡愁、传播家乡文化的闪亮名片,实现了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双轨并行:交织出振兴强音

通过深度调研,“数映红途”团队清晰触摸到会溪村振兴的独特脉搏——“双轨并行”模式。一轨是生态守护线:生态红线的划定倒逼转型,催生护林员新角色,以最严格的保护守住绿水青山,筑牢发展的生态本底。另一轨是文化突围路:面对部分物质载体的消逝,村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奋起突围,通过对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表达,为村庄注入不竭的灵魂与活力,重塑文化自信。这两轨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护林员守护的青山绿水,是非遗项目依存的原生舞台与文化土壤;而传习所里跃动的非遗鼓点与身影,则赋予了这片山水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吸引力,共同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提炼样本:镜鉴更广袤乡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们,以笔触深情记录下会溪村在时代浪潮中守护与创新的坚韧身影,更运用专业视角深入剖析。他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在此实现了和谐共生,共同构筑了村庄振兴的坚实根基。团队着力提炼总结这一“生态敏感地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宝贵经验——“会溪样本”。当巡山的坚定脚步与巡演的昂扬鼓声在酉水河畔交织共鸣,谱写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新乐章时,这份源自湘西深山的实践智慧,正通过团队的深度参与和解读,转化为推动更广阔乡村走向振兴的深刻启示与可行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刘林杰 潘超红 李亦菲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2/83/151752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