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日讯(通讯员 何佳颖 王姝婷 蔡小艳 郑欣 曹杨)山林间一片片普通的羽毛,如何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地方非遗一代代的坚守和传承,如何更好走出岁月侵蚀的多重困境?2025年7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翎羽一直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南邵阳,探寻被誉为“赛过泼墨山水”的地方非遗——邵阳羽毛画,用专业化学知识为这一古老技艺传承插上“隐性的翅膀”。
时光不“羽”,精美艺术遭遇“保存之痛”
羽毛入画,源远流长,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就有精美的羽毛画作。邵阳羽毛画是湖南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明永乐年间,依托湘西南丰富的羽毛资源和本土技艺发展形成,融合传统绘画构图与雕塑、竹刻等技法,形成平贴画、立体画、半立体浮雕画三大类别50多个品种。
邵阳羽毛画作品展示。
在时光长河中,这项古老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直到上世纪60年代,邵阳高级工艺美术师何斌阳先生重拾羽毛画技艺,于1972年创立邵阳羽毛画厂,邵阳自此成为中国四大羽毛画产地之一,其作品一度畅销27个国家和地区,并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何斌阳先生病逝,其女儿何芃接过传承人旗帜,与弟弟创立羽毛画研究所,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通过题材创新与技艺改良推动活态传承。
“我希望羽毛画作品能够保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让后代都能感触到地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何芃介绍,邵阳羽毛画的传承除了面临技艺上的青黄不接,还存在更为棘手的现实难题——羽毛虽色泽华美,却容易产生褪色、虫蛀、霉变、脆化等状况。“我们有一个耗费半年多心血完成的作品,在一次搬动过程中画框损坏产生了缝隙,里面的羽毛不久后就开始生虫发霉。”目前,何芃姐弟对羽毛的处理主要依托高温消毒脱脂、樟脑丸粉末防虫等手段,如何有效延长这些精美画作的保存时间,对抗岁月的侵蚀,是这项古老技艺能够更好传世的关键所在。
“专业+专注”,用化学方式“治愈”时光侵蚀
面对羽毛画长久保存的实际需求,实践团队决定从化学专业角度寻求更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请教专业老师,在实验室反复调试、对照测试,团队最终研发出以硅溶胶无机材料为主要成分的羽毛保护试剂。“我们所用到的试剂原料常见且价格亲民,将其科学调配制成喷雾,在羽毛表面形成一层‘隐形防护膜’,能有效解决羽毛易生虫、易褪色、易发霉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羽毛及画作的复杂构图,团队还灵活调整了溶液浓度和使用方式,以适配多样化的保护需求。
团队在实验室研究羽毛处理。
“小试剂解决了大问题!”当实践团队将试剂喷雾交到何芃手上,她的激动溢于言表,“我希望能和你们长期合作,将这种试剂不断改良升级,运用到后续的创作当中。”同时,团队还系统设计了完善画框的改造方案,在画框侧面或背面开辟暗格,放置可循环利用的固态干燥剂,并在密封画框内注入无害的惰性气体,从而使羽毛画保存的内部环境达到更加稳定的状态。
不止“国字号”,更多地方非遗需要被关注、被保护
“众多地方非遗就像散落在民间的星火,虽不及国家级非遗‘火炬’般耀眼,却同样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光亮。”在谈及为何选择邵阳羽毛画作为研究对象,实践团队成员表示,省、市级非遗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却因资源相对有限、公众知晓度不高等原因,更容易在岁月长河中面临失传风险,更需要被广泛关注、被妥善保护。
“这不仅仅是留存住一幅羽毛画作,每根羽毛里都带着邵阳的山水气,每处粘贴中都藏着老辈人的巧劲儿。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份美留住了,把地方非遗的文化根儿好好护住了,也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添一块不掉色的料。”未来,团队成员希望继续努力让化学方案走出实验室,走进更多地方非遗,为非遗技艺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化学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何佳颖 王姝婷 蔡小艳 郑欣 曹杨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