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2日讯(通讯员 奚永琦 黄晨霞)8月8日,湖南信息学院“圆梦青桑”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位于张家界的乖幺妹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西兰卡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展开专题调研。在古老的腰式斜织机旁,大学生们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龚琴的讲述,亲身感受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传承的挑战。
龚琴在织机前向学生们展示并讲解了土家织锦的核心技艺——“通经断纬”。“反织法”与“挑花成纹”是这项技艺的灵魂所在,“这就像一场精密的‘指尖编程’,”龚琴解释道,“织女们心中装着复杂的传统图样,依靠代代相传的经验和48片综线的引导,完全不用图纸,全靠双手在经线纬线间‘挑’‘断’,让象征土家族历史与信仰的图腾在布面上逐渐显现。”这种高度依赖心手相传的独特工艺,使得每一件土家织锦作品都蕴含着无法复制的文化密码和生命温度。
龚琴现场演示土家织锦“挑花成纹”技艺。
“一梭一线,织的不仅是布,是流淌在土家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谈及坚守的初心,龚琴的话语朴素而深刻。她坦言,最令她欣慰的是看到年轻一代对土家织锦日益浓厚的兴趣。“年轻人的关注是源头活水。他们带来的新视角、新方法,是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关键力量。”龚琴认为,这份来自青春的认同与参与,是她传承路上最珍视的希望。
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织锦过程,部分成员还在龚琴指导下尝试操作了织机,亲身体验了“指尖编程”的难度与精妙。“龚老师‘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让我们深受触动”,团队负责人表示,“经纬线交织出的绚烂图案,是土家族精神世界的具象表达。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更深入地理解这门技艺的价值,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当高校学子的求知热情与千年织机的古老节奏相遇,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正在重新联结。湖南信息学院学子们的这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田野调查,更成为年轻一代感知民族根脉、参与文化传承的生动一课。传统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生命力,青春力量又将如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这场发生在武陵山区的对话,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时代命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观察样本。
来源:红网
作者:奚永琦 黄晨霞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