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吴润怡 余萌 平江报道
近日,湖南信息学院“生生绮梦”暑期实践团队深入平江县石牛寨镇大坪村,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在实地调研中,菌菇种植与鹌鹑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关注焦点,尤其是鹌鹑养殖基地构建的生态循环模式,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未近鹌鹑养殖基地,清脆的鸟鸣已声声入耳。这里不仅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更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绿色产业链。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基地将鹌鹑粪便经专业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直接用于周边农作物种植,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的闭环。
石牛寨镇鹌鹑养殖基地内,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鹌鹑生长习性与科学管理要点。
“这不仅仅是养殖场,更是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该模式显著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成为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微观缩影。
尽管菌菇大棚因高温暂停生产,实践队员的热情却在鹌鹑基地转化为深度参与。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观察鹌鹑生长状态,学习科学饲喂流程,并亲手参与鹌鹑蛋收集工作。
队员小心翼翼地将新鲜鹌鹑蛋放入蛋筐。每一枚洁净的禽蛋背后,都关联着村民的增收希望。
当一枚枚温润的鹌鹑蛋被码放整齐,队员们对产业兴农的理解愈发具象。“收益就在这一筐筐禽蛋里,智慧藏在这一环环的生态链中。”队长胡颖表示。去年冬季,她曾全程参与家乡菌菇产业的采收运输,对农产品价值链有切身体会。
实践队员在鹌鹑养殖基地调研后合影。
汗水浸透衣衫,烈日灼烤皮肤,实践队员的脚步却更加坚实。他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宏图正由无数扎实的产业细节支撑——一枚鹌鹑蛋背后的经济账,一袋有机肥体现的生态观,都是青春力量与乡土中国对话的媒介。
目前,“生生绮梦”团队在石牛寨镇的实践仍在深入。这群青年学子将继续扎根田间地头,探索数字化赋能特色农业的新路径。当青春智慧融入绿水青山,鹌鹑的啼鸣便不仅是山野牧歌,更是乡村走向共富未来的协奏曲。
来源:红网
作者:吴润怡 余萌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