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乐祯 喻子超 宁乡报道
2025年7月13日,上午的阳光带着蓬勃的绿,照耀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湘”传支教团成员们提着行李行走在长沙宁乡市巷子口镇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的是绿叶的清新,而我们的行囊里装满了精心准备的教案与教具,更装着一份沉甸甸的期待——期待能用我们的知识与热情与小朋友们一起打开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
科技开童眼,实验得真知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三十多张小课桌整齐排列,黑板上还留着昨天孩子们画的彩色欢迎画。我们支教的第一个课程是VR科技体验课,这是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神奇的眼镜。”我举起手中的VR眼镜样品,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惊叹声。分发材料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纸板、镜片和橡皮筋,像捧着珍宝一样。小明是第一个举手提问的:“老师,这个镜片为什么要这样放?”我蹲在他身边,耐心解释镜片的光学原理。
组装过程中,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呼声。“我看到恐龙了!”“哇,海底世界好漂亮!”最让我感动的是,已经完成的孩子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教室里充满了“我来帮你”“你的橡皮筋要这样绑”的互助声。
下午的“色彩大爆炸”实验课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当第一组同学的量杯中喷涌出彩色泡沫时,整个教室爆发出欢呼声。有一组同学不小心把红色和蓝色试剂混在了一起,却意外发现了紫色的秘密。这个美丽的错误成了最好的教学案例,我立即抓住机会讲解了三原色的原理。
教孩子们如何制作“VR眼镜”。 王博权 供图
巧手传古艺,童趣赋新魂
第二天的传统技艺课同样精彩纷呈。押花画课上,孩子们把野花压进画框,也把巷子口的夏天永远留在了纸上——原来美育的答案,就藏在他们指尖的泥土与芬芳里。五六人一组,就算材料有限大家也从未出声争抢,反倒是“这个在我这你要用吗”“我们轮流来”这样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阳光透过玻璃窗将孩子们的作品镀上金边。我旁边的小女孩趴在课桌上,正用胶水固定最后一片树叶。“老师你看!”她突然举起作品,“这是我送你的小猫!”树叶拼成的猫咪憨态可掬,尾巴卷成心形,下面歪歪扭扭写着“爱你”。她的指尖还沾着草汁,却已经学会把整个夏天的芬芳都装进画框。
后来的非遗剪纸课上,一个小女孩固执地要把窗花剪成“会飞的鱼”。我本想告诉她要剪成“传统纹样”,却听她小声解释:“鱼有了翅膀,就能游到山外面去了。”我怔住了。原来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刻,而是让传统在孩子手里长出新的翅膀。将要离开时,一个小女孩凑过来贴着我耳朵说,“老师你教得真好,你说话总是轻轻地,像我妈妈。”这句话让我的心突然皱成一团。在这个留守儿童居多的村落,或许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美育课程,更是他们渴求的温柔注视。
非遗剪纸课上,和孩子们共同合影展示作品。 王博权 供图
支教悟深意,稚语润心房
回望这短短几天的支教生活,我收获了太多感动与成长。孩子们用他们纯真的心灵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的交流。在VR课堂上,我看到科技如何点亮求知的眼睛;在押花画创作中,我感受到艺术如何滋养美好的心灵;在剪纸教学时,我体会到传统文化如何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守护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个追着问我“魔法”秘密的小女孩,那个用树叶拼出自己父亲模样的小男孩,还有总是说我温柔的妞妞,他们都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摩挲着孩子们送我的剪纸和小卡片,突然明白:与其说是我们来支教,不如说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人生课。他们教会我耐心与包容,让我懂得教育需要用心去浇灌。也许我们带来的改变很微小,但只要能在一个孩子心里种下梦想的种子,这次的支教就是有意义的。
来源:湘潭大学
作者:刘乐祯 喻子超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