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风采 | 长沙理工大学陈耿彪:严师“彪哥”的硬核创新路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高芹 2025-08-18 18:00:51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耿彪(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长沙报道

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508室,是“彪哥”与学生们的“创新工坊”。

这里没有舒适的沙发,只有成排的精密仪器、堆叠的图纸和一群眼神专注的年轻人。“关节阻尼参数还得微调,精度差一丝,实战就可能出大问题。”“彪哥”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对学生们而言,“彪哥”不仅是严师,更是他们的师兄。2002年,陈耿彪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2012年,他以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回到母校,扎根讲台,至今已十三载。如今已是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在“创新工坊”,冰冷的“仿蛇机器人”被赋予了探索废墟的生命,笨重的“仿蜘蛛机器人”学会了在摩天大楼外墙上轻盈舞蹈。这些跃动着科技脉搏的“未来工程师”杰作,正是“彪哥”用智慧、心血和对工程教育近乎偏执的信念,浇灌出的“创新之树”。

“彪哥”的课堂,没有“舒适区”

“‘彪哥’的课,手机得乖乖上交,走神一秒就可能错过关键点。”一位机制专业的学生笑着回忆最初的“煎熬”。

在学校,陈耿彪的课堂是出了名的“高压”:雷打不动地点名、九套“九宫格”试卷的随机抽考、课间十分钟必须产出想法的小组头脑风暴,让初来者无不感到压力。这位“师兄导师”的严格,很快让学生们领教了“彪哥”名号的另一层含义。

“为图纸上的每个数据负责,就是为工程生命负责。”陈耿彪的这句“狠话”,深深烙印在机制专业1305班罗江勇的记忆里。当他和团队设计的“商品包装助力装置”最终捧回2016年湖南省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的证书时,罗江勇才真正懂了“彪哥”那句话的分量。

走进“彪哥”打磨了十年的《TRIZ理论及应用》(创新“金钥匙”)课堂,创新方法论正与鲜活的专利设计案例激烈碰撞。这门已成为湖南省创新教育“金字招牌”的课程,总能点燃思维的火花。

“陈老师的课像一把钥匙,总能打开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功创办长沙具身仿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蒋景旭深有感触。

科研沃土,育竞赛硕果与创业新苗

课堂创新的底气,源于深厚的科研积淀。

陈耿彪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揭示了特殊多孔硅胶材料独特的力学奥秘——其内部无数微小的孔洞结构,能像“微型减震器”一样,通过巧妙控制水分子的运动,高效吸收和耗散破坏性的机械振动能量。这项研究不仅产出了高水平论文,更孵化了多项发明专利。

科研的种子,在竞赛的土壤中结出耀眼果实。2022年8月,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现场,当“智能仿蛇探测装置荣获国家一等奖”正式公布,长沙理工大学代表队瞬间沸腾——这是该校在该赛事历史上首次登顶!

“从机械结构到控制系统,‘彪哥’带我们迭代了整整13个版本!多少个凌晨,他陪着我们推倒重来。”团队负责人肖乾铭指着仿生机器人精密的关节,声音依然激动。“他是严师,是领路人,更是我们信赖的师兄。”在陈耿彪的严苛指导下,这个项目横扫三大顶级赛事:除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外,还一举斩获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3D大赛年度竞赛国家二等奖。

竞赛的荣光,正迅速转化为创业的动能。今年6月,在陈耿彪指导下,他的本科生团队创办了长沙具身仿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初创企业,已有三项核心技术专利即将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坚实一步。

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将匠心刻入时代

在陈耿彪的实验室,一罐看似普通的疏水硅胶颗粒蕴藏着前沿科技的“魔力”。当学生将其置于压力装置测试时,屏幕上呈现出奇特的“回环”曲线——这正是它像顶级跑车避震器般高效吸能的“指纹”。

“通过精确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我们成功将缓冲效率提升了40%。”陈耿彪边指导学生调整参数边解释。这项源于国家基金的研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多形式机械振动阻尼器”,并实现了15万元的技术转化,从实验室走向了应用。

作为2023—2025年度长沙市天心区科技特派员和新晋湖南省科技特派员,陈耿彪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他定期带着技术深入湖南麓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古丈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车间。在麓星光电轰鸣的镀膜机旁,他提出的“硅胶—金属复合阻尼构件”方案,成功将设备关键部位的振动降低了35%,解决了困扰企业的技术痛点。

“德国机械的精湛,源自对‘毫米’的极致追求。”在科创活动中,陈耿彪常向学生展示奔驰工程师一丝不苟的笔记。这份对工程严谨的执着,源于他2011年作为“德国双元制先进教学法高级研修者”的访学经历。他将领悟到的国际前沿工程理念与“科技报国”的信念相融合,在主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工科研究生逻辑思维培养”时,创新性地将“逻辑思维训练”与“家国情怀”深度结合,致力于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担当的卓越工程师。

十三年教坛耕耘,陈耿彪主讲28门课程,构建了覆盖机电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从《液压传动》的扎实基础,到《创新设计方法与实践》的前沿引领,他独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始终充满活力。从当年的优秀学子,到如今反哺母校的严师“彪哥”,他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书写着薪火相传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2/52/152086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服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