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学生合唱团首次登上大型的国家级非遗节庆舞台,后台准备的他们十分激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丹 实习生 魏萌轩 通讯员 李霞 邵阳报道
“阿问阿秋秋么过,伊哇阿是额福气嗯啰喂(大意:我问喜鹊唱什么,它说它是幸福人)……” 7月30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第27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舞台上,来自城步的“苗岭新声队”40名小学生身着蓝红相间的苗服,以清澈童声合唱了两首城步山歌《再唱溜溜歌》《挤月哟》。孩子们以纯净的合声唱出原生态苗歌,不仅引得现场2000余名观众的热烈鼓掌,也让线上观赏的观众耳目一新,这不仅是城步学生合唱团首次登上这个大型的国家级非遗节庆舞台,更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局与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五年携手推广快乐合唱的“美育答卷”。
据悉,这次希望小学和红旗小学的孩子们组成的“苗岭新声队”演唱的童声合唱作品,来自希望小学收集整理的《苗家山歌》校本教材,由德清公益委托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等专家团队改编而成。
学生们在第27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舞台上演出。
舞台高光:童声合唱唱响非遗新韵
“苗岭新声队”的孩子们在山歌节舞台上的熠熠生辉,是城步美育共建成果的生动展现。据悉,将传统山歌改编为合唱形式进行推广,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探索。在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等专家团队指导下,项目从《苗乡迎宾歌》《油茶歌》等数十首原生态苗歌中精选改编出10首合唱作品,并编入《苗家山歌》校本教材,让古老山歌焕发新生机。
五年蜕变:从“零基础”到“山歌主角”
时间回溯到2019年,当“快乐合唱3+1”项目落地城步时,面临的是乡村美育基础薄弱、音乐教师断层的困境。城步教育局局长唐斌在后续的座谈会上,用一组数据勾勒出五年巨变:项目通过普及音乐课、系统培训教师、引进专家资源等方式,实现了从“零”到“有”再到“优”的跨越。
“以前教山歌基本是‘口耳相传’,现在能系统性地给孩子们讲解和声、节奏等专业知识了,孩子们越来越阳光。”茅坪镇中心小学音乐教师杨昌元道出了许多参与教师的切身感受。
续航谋篇:可持续座谈会凝聚共识
7月31日下午,城步“快乐合唱3+1”可持续座谈会在县行政中心紧锣密鼓地召开。活动由县政府办副主任杨湘平主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辉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章志、县政协副主席刘双丰等领导出席,与县教育局局长唐斌、德清基金会秘书长张斌及全县20余所中小学中心校校长、音乐教师共聚一堂,从高光时刻转向深度思考与未来规划。
座谈会现场。
“山歌节的演出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王章志副县长在开场中直指核心。他现场亮出“未来清单”:力争三年内实现“三个全覆盖”——全县中小学合唱课程全覆盖、音乐基础知识(从简谱到线谱)普及全覆盖、合唱展演机制常态化,致力将苗歌合唱打造成城步闪亮的文化名片。
德清公益秘书长张斌则提出未来共建的“三个支撑板块”:持续深化“教师赋能”、打造品牌“合唱展演”、推动“成果研究与推广”。他强调:“五年的项目收官不是结束,而是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型。我们将探索建立‘基金会+教育局+学校+专家’的四方协作长效机制。下一步,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将系统梳理城步美育特色案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来自一线的声音同样恳切。希望小学党总支书记戴卫国表示:“苗族本土文化传承是我们的根基与特色,正是多方合力才让这朵花结出硕果。未来,必须坚守好音乐课堂这块主阵地,才能持续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本土音乐教育队伍。”
共筑生态:可持续的核心密码与行动共识
座谈会凝聚共识,擘画蓝图,明确了未来可持续发力的关键路径:德清公益将示范引领,支持红旗小学参加2026年米多多新年音乐会(“快乐合唱3+1”项目品牌),并通过米多多公益直播间等平台助力培养优秀音乐教师;县教育局将强化机制保障,牵头壮大合唱团队伍,整合优化资源,完善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县人民政府将推动全域覆盖,着力拓展合唱覆盖面,力争实现“班班有合唱、校校有舞台”,打造更多优质城步山歌合唱作品,并推动山歌节合唱展演成为固定板块。这场从山歌节舞台延伸到会议室的“双向奔赴”,深刻揭示了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它并非依赖公益机构的“单打独斗”,而是依托于“政府主导、公益赋能、本土参与”的良性生态共建。
五年耕耘,公益力量如涓涓细流,在城步苗乡冲刷出一条美育新河道。而此次座谈会达成的共识与规划,正是为这股水流构筑堤坝、明确航向。让源自苗岭的天籁之声,不仅能闪耀在节庆舞台,更能流淌在校园日常,成为滋养一代代乡村孩子心灵成长的清澈源泉,真正实现美育的星火燎原。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丹 李霞 魏萌轩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