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曾凡忠,虽然出生在江永县源口瑶族乡的一个偏辟小村,却在学术、艺术、教育领域干出了成就,被国内外4个不同界别的高校聘为教授、硕导、博导,人们赞誉他是“斜杠奇才”。
曾凡忠年幼时,虽因家庭贫寒,父亲早逝,在小学便辍学,但他坚持白天放牛劳作,夜晚借煤油灯苦读,终于通过自学考试考入道县师范。此后数十年苦读,陆续拿下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两个本科、两个硕士、两个博士学位。他的书架上,《跑步人生》《儒商是怎样炼成的》等70部著作,600余篇文章,记录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主持省部级学术课题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省部级科技奖7次。
曾凡忠独创“写实派剪纸”,作品《伟人毛泽东》系列通过光影处理和版画刻法,将单幅创作周期从数日缩短至20分钟,被哈佛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获得者,曾凡忠将剪纸、叶雕等非遗技艺转化为国际语言,将《百骏图》《清明上河图》等经典题材转化为剪纸艺术,在多个国家巡展。在联合国世界音乐大会用英语演讲《影视剧中的古琴音乐》,成为中日、中泰“文化交流大使”。
曾凡忠铭记求学时,小学老师赠送的旧字典、邻里凑齐的学杂费,今天该回报。2003年,他创立教育基金会,累计投入300余万元,资助湖南、广西、贵州等省140余名寒门学子,捐赠《硬笔楷书教程》《教你学剪纸》等教材30000余册,并定期探访受助学生,构建“经济支持+情感联结”的帮扶模式,被评为助人为乐的“永州好人”。
对话曾凡忠:
笔者:您认为跨界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曾凡忠:其一,激发创新。不同领域的碰撞常能点燃思维火花,突破单一学科的桎梏,催生颠覆性变革。其二,解决复杂问题。当今世界性挑战往往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跨界能整合多元资源,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三,提升个体竞争力。跨界拓展认知疆域,培养系统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笔者:跨界实践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曾凡忠:知识壁垒与认知差异首当其冲。各领域术语体系、思维模式迥异,初入新领域常感困惑。此外,心理阻力与身份认同困境也是普遍挑战。
笔者:您如何应对这些难题?
曾凡忠:我的方法是:第一,架设“认知桥梁”,主动学习基础概念,寻求共同逻辑。第二,保持积极心态与自信,视挑战为成长契机。第三,科学规划,设定阶段性目标,善用数字工具提升效率,避免因庞杂而气馁。第四,强化“技能迁移”训练,将已有领域的核心能力灵活应用于新领域,事半功倍。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郑赞朴 黄开堂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