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汤小军 长沙报道
在智慧建造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教室与实验室之间,在学生的成长困境与突破时刻之中,总能看到教师丰静的身影。
自2020年入职湖南工程学院,她始终以双重身份深耕育人一线——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术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的长期陪伴者。
四年来,她以专业为炬,以关怀为帆,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的生命共鸣。
“在场”力量:做有温度的困境摆渡人
来到学校后,丰静就主动承担起班主任工作。在她看来,班主任的角色并非简单的学生管理者,而是一个能在学生遇到生活与学业的暗礁时,稳稳托住他们的“陪伴者”。
当一位刚经历大手术的新生因生活无法自理而却步时,丰静主动架起“支援桥梁”:协调陪读手续、筛选校外住所,将琐碎难题转化为切实保障。
面对该生的自强之心,她精准引导其投入学科竞赛,同步梳理奖学金申报材料,助力其最终跻身专业前列。
“我不替学生做决定,而是让他们知道:前行路上永不孤单。”
在丰静看来,教师的价值恰如暗夜中的微光——学生因处分焦虑失语时,她化身“第三方声音”,陪同拨通家长电话,用理性沟通化解危机,以理解姿态卸下心防。
“我的作用,不是替他们做决定,也不是告诉他们必须怎么做,”丰静说,“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遇到问题时,他们不是一个人在独自面对。”
心灵共振:从情绪暗流中打捞希望
除了学业规划,丰静更关注学生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与心理需求。她相信,许多学业问题的根源,其实是情绪和关系上的困扰。
当一位学生因家庭关系陷入持续抑郁时,丰静拒绝说教,开启长达数月的“渗透式”沟通。
她在咖啡香气中分享亲身经历,以信任打破心墙;更联动学工团队促成家校对话,将职责转化为支持力量。
这份不疾不徐的守候,终使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重归学业正轨。
“看见并回应真实需求,才是教育的本质。”丰静如是说。
专业之翼:让知识在实践前沿破茧
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团队的成果丰硕,多次在省级乃至国家级大赛中斩获佳绩,其中包括广联达BIM毕业设计大赛的一等奖三项,以及全国大学生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竞赛的二等奖等。但丰静始终向学生强调:“奖项只是对过程的肯定,我更希望你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专业的价值与魅力。”
而这种对专业价值的深刻理解,不仅源于实践,更来自她对学术前沿的持续探索。丰静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投入,聚焦于建筑工业化、人机协同、精益建造等工程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近年来已发表高水平论文三篇,并主持或参与了五项科研课题。
对她而言,科研与教学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滋养的闭环。她在毕业设计改革中率先引入的“精益建造”理念,正是源于她深耕多年的研究方向。她乐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趋势带入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望向未来的窗户,并鼓励他们在课题中从真实问题出发,锻炼独立思考与创新探索的能力。
丰静始终相信,教育的光辉,藏于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场思维碰撞。当受助学生在毕业信中写下“您让我懂得:残缺亦是翅膀”,当竞赛团队捧回奖杯时自发喊出“精益求精,永不止步”。
这位80后教师用行动诠释:真正的教育,是把专业的火把递给学生,再以陪伴为盾,护他们穿越风雨,抵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红网
作者:汤小军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