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曾炎 郝景钥 毛世然 溆浦报道
近日,在溆浦县双井镇岩园村村委协调下,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岩园文韵,文明新乡”社会实践团师生与岩园村党总支书记刘军成走进鸿鑫玩具厂,开展产业调研,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与海外文创的融合发展。
车间里的“匠心与牵挂”:一双双巧手,串起生计与家
推开车间大门,72岁的王大爷正给塑料小熊涂腮红,布满老茧的手握着细毛刷,颤巍巍却稳当,颜料在他笔下晕开,像给小熊敷上了村口桃花的颜色。“眼睛花了,但手上的准头丢不了。”他抬头笑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几十年的手艺。留村妇女们则熟练操作着精密设备,高效完成模具制作与严格的质检环节。为适应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工厂贴心设计了弹性工作制度,大家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老人们也能在家门口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在这里工作,既能顾好家里,每个月还能多两三千元收入,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的。”参与组装工作的张阿姨满脸笑容地分享着。
工作阿姨进行玩具零件的装配。
座谈会上的“忧与谋”:难题里藏着乡村的未来
据岩园村党总支书记刘军成介绍,鸿鑫玩具厂是当地经济一大支柱,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产业。工厂负责人表示,通过“订单式生产”对接海外IP,产品远销全球。但目前发展中面临劳动力技能提升、捕捉海外市场趋势等挑战。实践团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关于搭建“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引入3D打印技术、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等建议,引发热烈讨论。
实践团指导老师向玩具厂负责人咨询产业情况。
一根产业线,拴住乡村的“魂”
为全面探究产业与乡村的内在关联,玩具厂的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着产品的销路以及互联网加玩具的运营模式,这些让鸿鑫玩具厂的玩具远销海外。鸿鑫玩具厂不仅是乡村振兴之路上的一条支链,更是岩园村经济源泉。鸿鑫玩具厂提供本地就业机会是留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关键,减缓乡村“空心化”趋势,维持乡村的活力。让父母(尤其是母亲)能够在家乡工作,有更多时间陪伴和照顾孩子与老人,显著改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境况,增强家庭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此次活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对产业经济的认识,也培养了实践能力与责任感。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乡村振兴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实施。或许不久后,带着岩园村故事的玩具会走进更多国家,线上培训平台里会传来老人学新技能的笑声,3D打印机里呈现的,是融合了三湘四水的新造型。而这片土地上,产业与乡愁交织的歌,还会一直唱下去。
来源:红网
作者:曾炎 郝景钥 毛世然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