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合拍的00后·三下乡|乡野里的“宝藏图鉴”:致那些扎根泥土的坚守与热爱

来源:红网 作者:段潋 周雨放 赵珈萱 周子怡 编辑:高芹 2025-07-21 20:36:35
时刻新闻
—分享—

笔者:湖南大学 段潋 周雨放 赵珈萱 周子怡

在去长沙县的乡镇之前,我对“乡村宝藏职业”的理解,总带着些书面化的想象。直到双脚踩进田间的泥土,听着村民们带着乡音的讲述,才发觉那些藏在山野里的坚守与创新,远比文字描述更加动人。

林周——基层社会治理专员,泥土里种智慧的“实干家”

林周是白沙村的党总支书记,但他的身上并没有我想象中“干部”的距离感,反倒像村里最热心的邻家大哥,说话实在。

他带着我们走进自己带头打造的花海药田,向我们讲述这片药田背后的故事。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闲置地,起初种药材只是为了进行环境整治,是合伙人的一句“药材开花也好看”让他发觉,这并不是仅种下去就结束的“一次性投入”,还能收获产出,把“花钱整治环境”变成了“让土地自己产生价值”。

原来很多时候,乡村的新变化不一定来自多宏大的构想,而是来自这种把“不得不做的事”和“能带来好处的事”拧到一起的巧思。基层做事的智慧,或许就藏在这些“顺势而为”的盘算里。

刘佳——缪伯英故居讲解员,被手电筒照亮的坚守

在寻访缪伯英故居时,讲解员刘佳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她已经在这里做了好几年讲解员了,起初条件简陋,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最麻烦的是时常停电。“有次正给游客讲着,突然就黑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已经做好了被抱怨的准备。”可还没等她开口,几十道手电筒的光束从人群里亮起,在黑暗中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他们就举着手电听我讲完,结束时还跟我说‘辛苦了’,那一刻,看着大家认真的脸,我突然就觉得,再难也要守下去。”

她的职业很平凡,但她的坚守是那样珍贵——用声音唤醒历史,用耐心回应每一份好奇。那些手电筒的光,照亮的不仅是黑暗中的故居,更是一个普通人对“意义”的执着。

彭湘宇——现代农业技术员,把创新种进乡土

初见彭湘宇,他正在田间操作收割机,裤腿还沾着泥土,身上有我想象中农人的影子——黝黑的皮肤、利落的动作,透着和土地打交道的实干劲儿。但在开口交流时,我才发现这位00后现代农业技术员身上许多的“不一样”。

作为长沙县“00后”智慧农业新锐,他有着一样的“土”,不一样的“潮”。他有着农人必备的“硬实力”,精通旋耕机、收割机等10余类农机操作;但当他说起“插秧机+无人机”协同作业模式时,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00后的创新冲击。通过无人机植保和插秧机耕种结合,单台插秧机日效可达40亩,是人工的10倍,综合成本也降低了20%。

他在采访时提到:“必须能吃苦、耐得住性子。”他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在乡村创业,不仅需要面对工作的繁杂,还有招人的难题,早出晚归对他来说已是常态,可他却说“很充实”,这份充实,是在基层治理中摸爬滚打后的笃定,也是看着乡村因自己的努力日渐变好得踏实。

徐佶——生态旅游规划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们见到徐佶老师的时候,他正对着开慧镇的地图写写画画,桌上摊满策划案与调研数据。他策划制作的红色教育地图共解锁了6条特色教学线路,把书本上的文字变为可以触摸、可以产生共鸣的生动体验。在这两年间,超过30万人循着线路而来,在红色故事里沉浸式打卡,带动文旅企业增收超百万,成功将“红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在聊到乡村创业这个话题时,他眼睛发亮:“乡村是广阔的创业土地,期待更多年轻人回来!”他想以自身实践为火种,让大家看到,把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能开出怎样的花,“乡村土地上,有传承红色的使命,有创业逐梦的天地,年轻人都可以大有作为!”

这趟三下乡的旅程,是一场沾满泥土气的奇遇。这些乡村里的人和事,像散落在泥土中的星光,或许不耀眼,却足以照亮我们对于“价值”的全新认知——“宝藏”,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平凡日子里认真做好一件事的勇气与热爱。

来源:红网

作者:段潋 周雨放 赵珈萱 周子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941/65/151442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