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欣怡
收拾行李时,帆布包上还沾着岩园村的红土。我们用汗水和笑声浸过的颜色——比墙绘上的靛蓝更沉,比孩子们画的太阳更暖。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三下乡,从崀山的田埂到岩园村的墙面,从埋头记录数据的队员到统筹全局的负责人,背包里的重量变了,我眼里的乡村也渐清晰起来。
铺底色:使命在初见时发了芽
2025年7月5日,载着“岩园文韵·文明新乡”社会实践团的大巴从清晨的湖南农业大学出发,我们一行人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岩园村。几片惬意宁静的田野,许多热情勤劳的村民,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便是我对岩园村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第一次站在岩园村居民房屋的围墙前,望着眼前三段斑驳的墙面,手里捏着的是“建设和美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醒狮”三个主题的设计稿,这一次,我要让颜料在墙上开出代表岩园村的硕果,更要让团队的每一份力都扎进乡土里。
与当地小朋友涂刷墙绘底漆。
磨工夫:质疑里长出信任的根
不光是天热,更磨人的是村民们起初的眼神。我们刚刷好底漆那天,几个扛着锄头从田埂回来的大爷蹲在树荫下看。有人叼着烟卷眯眼瞅:“这帮娃娃,放着暑假不凉快,来遭这份罪?”有个穿蓝布衫的婶子凑得近些,望着我们刚画的几笔轮廓直嘀咕:“这画的啥呀?花花绿绿的,还不如刷层白灰干净。”我听见了,手里的粉笔顿了顿。去年作为队员来下乡时,我只管埋头干活,从没想过旁人的目光,可现在是负责人,得扛住这些嘀咕,只对那婶子和大爷径直说“等我们画完了这面墙,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了”。
夜间进行墙绘文字的描写。
连着几天,我们不分昼夜地进行绘画,每天都直接赶到墙绘的农户那儿,在一笔一画地勾勒下,一点一点地填充里,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展现在墙面上,有着岩园村的映日荷花、接天莲叶,还有村居绵延、麦浪千里。渐渐地,路过的爷爷奶奶到了这儿都会驻足看一会儿,还会夸我们画得真不错,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去画他们那儿的墙。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便觉得我的努力得到了肯定,那一朵朵花仿佛不只画在了墙上,还开在了我的心里。
在农户家进行问卷调研。
绘真章:青春在乡村结出果实
推普支教和实地调研是穿插在墙绘间隙的。当太阳太大或是下雨时,我们便带上问卷,在田野和农户家里开展调研。去田里找农户访谈时,裤脚总沾着带刺的草籽,大爷们说的方言带着浓重的鼻音,我得竖着耳朵听,偶尔掏出本子记,他们就笑:“大学生还记这个?”
与小朋友在党建主题墙绘前的合影。
直到正式上课了,才发现支教课堂里面还有和我们一起进行墙绘的小朋友。我们教孩子们念《悯农》,学习《少年中国说》,用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逗得他们直拍桌子,在《左手右手》的歌声里,孩子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重合,为彼此的人生绘上独特的色彩。
“岩园文韵·文明新乡”社会实践团在调研时的合影。
出发前,我总想着“做活动、出成果”,可当我站在岩园村的路口,看着队员们跟村民挥手告别时,才懂了“三下乡”的分量。在岩园村的每一堂课、每一笔画,都是在把纸上的“乡村振兴”,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样。这大概就是三下乡的意义——不是我们改变了乡村,是乡村让我们懂得,青春的画笔,要蘸着泥土的香,才能画出最动人的画。而我,会带着岩园村的阳光和蝉鸣,把这份牵挂,画进往后的日子里。
来源:红网
作者:董欣怡
编辑:高芹
本文为教育服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