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曦 张瑶 曾诗沅 隆回报道
7月9日至16日,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织梦瑶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在茅坳村、草原村、崇木凼村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两大主题,通过深度调研、校地协同、惠民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当地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深挖文化根脉,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实践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文化寻访与保护调研。在虎形山村,团队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奉雪妹,系统记录其精湛的挑花技艺流程,深入调研技艺传承面临的实际困难。在崇木凼村,团队对话呜哇山歌传承人陈月娥,学习体验独特的“打呜哇”高腔唱法,深切了解该艺术形式核心传承人仅存6位的濒危现状。团队还深入崇木凼古树公园,探究花瑶族“敬树如神”的独特生态文化信仰,提出将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
实践团成员向呜哇山歌传承人陈月娥学习。
共谋发展良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实践团积极搭建高校与乡村的沟通桥梁,与三村村干部及湖南师范大学“薪火筑梦”实践团举行多场座谈会,共商发展大计。针对茅坳村金银花等农产品销售难题,团队建议探索林下经济模式,发展药材种植,并规划“生态农耕体验+特色主题民宿”融合发展路径。总结草原村民宿集群年营收超千万元的“五个好”(服务优、卫生佳、风貌统一等)成功经验,提炼可推广的乡村文旅发展模式。聚焦崇木凼村优质农产品知名度低、民宿经济季节性明显等短板,团队建议:一是强化数字化赋能,支持村民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与产品营销;二是深挖避暑资源与民族文化底蕴,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与夜间经济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团队积极推动建立高校资源与当地需求的长效对接机制。
实践团与崇木凼村干部及党支部委员座谈交流。
扎根基层服务,筑牢民生安全防线
实践团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着力提升当地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在草原学校,面向留守儿童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授“安全六不”口诀,组织应急演练,筑牢生命安全防护网。在茅坳村村委会,举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专题宣讲,重点剖析AI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法,普及反诈知识,助力村民守护财产安全。
实践团在草原学校开展防溺水应急演练。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湖南工商大学“织梦瑶乡”实践团深入瑶乡基层,足迹遍布三个村落:深化了文化认知与保护意识:系统梳理花瑶非遗资源现状,形成调研报告,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成员亲身感受文化魅力,增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贡献了乡村发展智慧:提出的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数字化赋能等建议,为当地破解发展瓶颈提供了新思路;促成的校际、校地交流为长效合作奠定了基础。办好了惠民实事:安全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特别是儿童的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来源:红网
作者:陈曦 张瑶 曾诗沅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