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风采丨曾志华:爱在“无界课堂” 激发学生无限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张俊 2024-12-07 13:50:50
时刻新闻
—分享—

课堂.png

长沙理工大学文新学院新闻系教师曾志华正在上新闻摄影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通讯员 黄怡婷 长沙报道

曾志华,长沙理工大学文新学院新闻系教师,2005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入职,自此在教育圈内默默耕耘近二十载。她的简历上满载嘉奖:2024年长沙理工大学课程教学优秀奖,两次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与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曾志华将她的课堂称为“无界课堂”,她坚信:“实践乃最佳课堂,要鼓励学子们跨越课时和教室的界限,亲身体验,勇于实践,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意味着,她需要将自己的时间、精力乃至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学生身上。她的一言一行犹如燕子衔泥筑巢,为学生垒砌起学习和生活的幸福小窝。

新闻小切口彰显家国大叙事

在《云岭传媒工作坊》课堂上,曾志华以成果导向设计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分设新闻评论、视频账号运营、学科竞赛三个项目,以产出对外发布的新闻作品、平台垂直账号内容、各类学科竞赛作品为目标,引导学生直接步入新闻、新媒体作品生产环境,在情境中磨炼提升新闻专业技能。

“这么大的选题,我们能做好吗?”当领到拍摄深中通道这个任务时,学生冯馨、郭嘉瑜、刘瑶瑶心生怯意。深中通道作为全球跨海集群工程中建设难度顶尖的杰作,生动诠释了“中国速度”与工程创新的非凡魅力。学生们打起退堂鼓,实因对这一国家重点工程了解不足,加之其与学校距离遥远,令人倍感压力。

得知学生们的想法后,曾志华先是联系上深中通道所在地区的校友,搜集了关于工程的基本信息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待同学们对采访目标有了初步印象后,她又与学生共同拟定采访思路与提纲,细致入微地规划了实地拍摄细节。在曾志华的带领下,学生们抽丝剥茧般将一个宏大目标逐步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并在逐一完成这些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最终,同学们的作品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新青年打卡新地标”系列作品之一,被媒体刊发,引发好评。

“通过小切口反映中国大发展,能让学生在这种采访实践中更加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曾志华说。

深中通道的采访拍摄是曾志华“无界课堂”的一个缩影,也是《云岭传媒工作坊》课程的重要尝试。这门课犹如一把钥匙,为学院大三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新闻实践世界的全景式大门。

作品是慢慢“磨”出来的

2023年秋,学生李皓云和小组成员萌生了到碧湘街菜市场拍摄微纪录片的想法,想要捕捉长沙令人沉醉的烟火气。然而,这部纪录片的诞生之路并非坦途。

当学生们肩扛设备踏入菜市场,面对陌生人的警觉与不友善,大家心生畏惧,几欲放弃。“关键时刻,我决定与他们一起去拍。”曾志华说。

再次踏入碧湘街菜市场,曾志华带着学生与摊主们闲话家常,逐渐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道出拍摄意愿时,大多数人欣然应允。

参与拍摄的学生谢佳林顿悟:“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着急请求什么,先聊天,这不就是新闻采访的技巧之一吗?”

然而,在拍摄过程中依旧涌现诸多挑战。例如,镜头中捕捉到的生煎包制作声过于嘈杂,严重削弱了视频的美感,迫使团队不得不进行补拍。

面对此景,曾志华耐心带领同学们逐“帧”剖析视频,重新设计关键镜头的拍摄角度和收音方案,鼓励他们切勿半途而废。果然,重新剪辑后的视频效果显著提升。

最终,近15分钟的《和我去菜市场走走——长沙碧湘街》在B站上线,有网友点赞解说词“写得很有《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该作品也受到省内专业媒体关注,并派团队前往碧湘街深入拍摄。同学们得知此消息后备受鼓舞。

“无界课堂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曾志华坦言,“它要求我们不能再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计划,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尤其是新闻作品不够理想时,老师必须及时帮助,为学生们增加信心,让他们仍有继续打磨作品的动力。我希望,大家都能用工匠精神去创作作品。”

通过《云岭传媒工作坊》,曾志华指导学生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媒体独立发表新闻作品近300篇(件),自制纪录片、综艺、专题等视听作品数十个,首发媒体阅读量累计达两千万之多。

新闻摄影课里的“角色转换”

在主讲的另一门课程《新闻摄影》中,曾志华更是摒弃了照本宣科的陈规。很多时候,她会与台下的学生身份调换,“翻转”课堂。

“我已经将教学课件发到班级群,希望各位‘小老师’好好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哦!”曾志华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契合知识点的新闻案例,并上台担任一日“老师”,让台下同学“好好问”“尽情问”,引导台上台下的学生共同思考,充分调动整个课堂的积极性。

时常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曾志华在备课上的放松。在日常生活中,她时刻注意捕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时事热点素材,并迅速将其记录下来,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她引领同学们欣赏、模仿并自主分析这些生动案例,待同学们掌握基本拍摄规律后,再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大胆构思,勇于创新。

2020年高考期间,《湖南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一字马”女孩的新闻摄影报道,曾志华不仅精心收集了这篇报道,还设法联系到拍摄该作品的记者,并对其进行了深入采访。在课堂上讲授该案例时,她更是连线记者,让学生与之互动提问,交流心得。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曾志华在智慧教学平台上创新性地设立了新闻摄影“线索池”,以课程积分为“诱饵”,鼓励学生积极“投喂”,并在期末理论考试中,从“池”中捕捞“鱼儿”,将其作为鲜活的考试素材。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新闻摄影的认知,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主体性和探索欲。

月度编辑轮换制度,是《新闻摄影》课堂上的另一种“角色转换”。曾志华别出心裁地让学生轮流担任月度编辑,审核彼此的习作。

“如果你是这组照片的策划人,在拍摄对象如此忙碌的时间段,你怎么抓住机会给他们拍照?”“如果由你决定最终上报作品,你会选择哪一张照片?为什么?”通过角色轮换,同学们更加理解了新闻摄影从策划到执行的全过程,也更能感受到新闻摄影中传递的力量与感情,体会摄影记者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

2022级学生夏杰在刚接触新闻摄影不久便勇敢地拿起相机,参与了学院迎新晚会的拍摄。尽管由于光线不足,照片略显模糊,但夏杰作品中那个穿着迷彩服、动作舒展的女孩,在侧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戏剧性效果。

曾志华对夏杰的勇于尝试、敢于拼搏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一个学生内心燃起对摄影的热爱之火时,我愿意成为那个助燃者,让这团火焰熊熊燃烧。”

这份助燃者的温暖与力量,源自曾志华年复一年对学生倾注的心血与付出,宛如四季流转中恒久不变的风景线,默默见证守护着每位学生的成长。待到他日,学生们羽翼渐丰,翱翔于广阔蓝天之时,回首往昔,定会发现那一路皆是爱的深深烙印。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张俊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856/99/145229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