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将“健康素养66条”的核心内容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8个“融入”: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入“学生心理健康大讲堂”,融入教师培训,融入校内讲座,融入主题班会,融入校园环境,融入家长课堂,融入学生实践活动。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前的“三好”,还是如今的“五育”,健康教育始终是育人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健康素养66条”即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是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传播的重要依据。将“健康素养66条”核心内容与学校健康教育进行8个“融入”,提高了健康教育在育人全过程中的“权重”,明确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标准,有助于在育人过程中和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一个福音。
让青少年保持健康的身心成长过程是培育合格人才的前提,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在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提出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由此开始了健康教育向育人过程的全面“融入”实践。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除了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进行规定外,还特别提出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健康教育与“五育”结合,开始了“全过程”融入的过程。
在健康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共识形成后,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的确定和规范就显得非常紧迫。健康教育在育人全过程中融入什么内容、以什么标准作为依据,以及如何缓解学校、社会因教育焦虑而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此次两个部门的通知里,明确将“健康素养66条”融入育人全过程,解决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问题。“健康素养66条”当然不是健康教育的全部,却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和评价标准。有了明确的依据和标准,无论是对于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还是指导家庭配合共同营造健康教育环境,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当前从认识层面来说,“健康第一”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层面,出于升学、考试、绩点等压力,学校及师生、家长均有矛盾心态,既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又担心过多的健康教育内容挤占了知识学习时间。这种矛盾心态是健康教育全面融入育人全过程的主要障碍之一。突破这一障碍,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应主动转变,准确把握健康教育与育人的关系问题,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形式等各方面精心设计,不增加额外课业负担,取得师生和家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健康教育要与家庭和社会有良好的联动机制,让健康教育真有用、真见效,让学生养成受用一生的健康习惯。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