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学科普站|“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下)

来源:红网 作者:邹业爱 编辑:丁洵 2024-04-24 16:07:0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2023年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通过“专家访谈+微宣讲”方式,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

本期迎来的是“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下)。让我们跟随邹业爱的讲解,一起探讨了解洞庭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微信截图_20240424101329.png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邹业爱。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邹业爱 长沙报道

今天一起走进美丽的洞庭湖,了解洞庭湖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洞庭湖湿地保护修复,洞庭湖的综合治理,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比如越冬候鸟,由2015年的13万只左右,增加到2022年的40余万只,即使在经历了2022年的极端干旱之后,2023年1月仍然监测到了37万余只;野生麋鹿,由2009年的30余头增长到2022年的230头;长江江豚由最开始在洞庭湖很难觅到它的踪迹,增长到2017年的120头。

目前,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迎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政策的支持,像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洞庭湖的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

微信图片_20240424101556.jpg

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政策的支持。

其次,国家颁布和实施了湿地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在洞庭湖每个保护区,均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为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

微信图片_20240424102021.jpg

国家颁布和实施了湿地保护法、长江保护法,以保障洞庭湖生物多样性。

再者,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极大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众多生物繁衍和生存,增加了洞庭湖生物多样性。

第四,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在洞庭湖部署了专门的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内和国外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洞庭湖开展了长期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观测数据,回答了一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为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与修复政策的政府决策, 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微信图片_20240424102110.jpg

在洞庭湖部署了专门的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

最后,通过湿地日、爱鸟周、观鸟节等等这些活动,对社区、学校等开展的科普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形成了社区合作和参与的机制。

除了机遇之外,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洞庭湖枯水期提前和水位下降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威胁,会导致洞庭湖湿地景观呈现破碎化的趋势。湿地植被发生正向演替,越冬候鸟它的生境发生趋势性的变化,水生动物生存空间萎缩,还会导致苔草生长过高,一年生的植物无法在泥滩上生长,导致候鸟栖息地质量大幅下降。

在2022年极端干旱条件下,洞庭湖的水域面积大幅地下降,生物的栖息地被严重地压缩,导致适宜栖息地质量下降和适宜栖息地的面积锐减,迫使冬候鸟向洞庭湖外面去扩散。比如一些野生鸟类,为了扩大觅食范围,不得不去侵犯农业用地,这就加剧了洞庭湖野生动物保护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活动,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微信图片_20240424102313.jpg

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下降,使其数量不断锐减。

洞庭湖湿地保护修复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但是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洞庭湖的沉水植被急剧退化甚至消失,洞庭湖的鱼类资源恢复,仍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显著下降,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

千年洞庭,生生不息,让我们携手为洞庭湖湿地精灵们营造美丽的家园,让八百里洞庭处处安澜。


相关阅读:博学科普站|“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上)

来源:红网

作者:邹业爱

编辑:丁洵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848/68/137603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