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学科普站 | “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保护与修复(上)

来源:红网 作者:赵帅军 编辑:丁洵 2024-03-22 09:19:5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2023年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通过“专家访谈+微宣讲”方式,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

本期迎来的是“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保护与修复(上)。让我们跟随赵帅军的讲解跨越时空,一起探讨了解洞庭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640.jpg

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生态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赵帅军(右)。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赵帅军 长沙报道

主持人:相约专家访谈,感受科普力量!大家好,欢迎来到博学科普站的专家访谈时间,一起走进“大美洞庭,生生不息”洞庭湖生态环境科普系列访谈。本期我们邀请的专家是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生态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赵帅军,为我们讲解洞庭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知识。

赵老师,当我们谈起洞庭湖,往往被它当前美丽富饶的景象所折服,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为何还要开展洞庭湖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呢?

赵帅军: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湖南的“母亲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水量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水源地、湿地和农副渔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航运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长江之肾”之称。同时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洞庭熟,天下足”“天下粮仓”之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640 (1).jpg

视频截图。

在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患上了“肾结石”,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湖泊的面积逐渐萎缩。洞庭湖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优,但近20年,整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其生物丰度、植被盖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等均存在突出问题。洞庭湖湖泊的面积由全盛时期(17至19世纪)6000平方公里,缩减到2625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以来总淤积量超过了62亿吨,湖容被淤占了45亿立方米,是当今湖容面积的四分之一。洞庭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比较大、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枯水期环境问题突出、监督管理还有短板、工作基础薄弱、监测体系不完善。

基于上面的问题,我认为开展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持人:近年来我们为保护洞庭湖已经做出了哪些努力及具体措施?

赵帅军:为了保护洞庭湖,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落实《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项文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财政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有力有序地将洞庭湖保护和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主持人: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对洞庭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和已采取的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洞庭湖的保护修复主要有哪些成效?未来要如何继续努力?我们下期专家访谈时间继续听赵老师来讲解。

来源:红网

作者:赵帅军

编辑:丁洵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847/65/136563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