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岂惟儒者功,实系斯文脉——解码长沙师范学院百年文脉

来源:红网 作者:罗婷 周明侠 屈晓军 编辑:胡红叶 2023-03-19 13:57:3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罗婷 周明侠 屈晓军 长沙报道

百年的长师,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诗;百年的长师,也是一篇辞采华美的赋……

毛主席最尊敬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教育事业奠基人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长沙师范学院,如何能历经百年仍风华正茂,一句话:“岂惟儒者功,实系斯文脉。”

文脉之源,源于湖湘文化。

图片1.png

(荷花池故址石碑)

长师最初的校址,在长沙城北荷花池。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池上建远香亭,匝以回栏,池中杂植芰荷,旁架飞桥,环砌花墙,为游憩胜地。”我们可以想象:每到盛夏,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漫漫,湖湘学人、文人墨客闲来相会,真是“落花情长轻摇扇,怎记梦中落花瓣。”这所学校,也许是临着千年的荷池故地,也许是沐着时空隧道里的依稀芬芳,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格外强劲的发展势头,老师们辛勤耕耘,换得季季桃李芬芳,再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况。

文脉之始,始于圣人奠基。

图片2.png

(徐特立与长师师生在一起)

徐老曾说:“我是一个极不爱写文章的人。”但是,文章合为时而著,徐老一边推行“教育救国”实践,一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仅成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更成了真挚淳朴的诗人和有远见卓识的文章家,五卷本的《徐特立文存》即是最好的体现。诗以言志,徐特立发出了“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泽柳新秭弱,偶受春风即折腰”的豪迈誓言,现存的30篇《校中百咏》,无不体现出他对学生的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歌以传情,“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静心学业,静心学业。发放我历史之光荣,效忠祖国,效忠祖国,永获光荣果。”《长沙县立师范毕业歌》《周南女校校歌》等,更体现了徐老对学生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期望。

在长师,流传着家喻户晓的“窗户报”故事。田汉和张怀、黄芝冈、曹典琦、周竹安等爱好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引得大家围观。一次兴起,竟将首之龙和黄竹村两位老教师的姓名嵌进了打油诗,引得两位老夫子勃然大怒,后经徐校长反复开导,才消了老夫子的怒气。徐校长看到大家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便因势利导,鼓励大家多写有意义的、言之有物的诗文。随后,《晨钟报》《晚钟报》《祖鞭报》等“窗户报”,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了大家潜心创作、公开展示的新天地。

田汉(长师第1班学生,著有二十卷本《田汉文集》)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徐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一有机会就带着田汉等人到长沙文庙看文明戏,鼓励他们创作和排演话剧;徐校长还把自己的购书折借给田汉,任他选购喜爱的书籍,在购书折上记账,由自己付款。田汉从15岁在《长沙日报》上发表处女作《新教子》,到以后决心从事革命戏剧的创作与活动,并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这与徐特立校长的循循善诱分不开。

图片3.png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期间,姜济寰与儿子姜治方的合影)

在原创诗歌《田汉之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无力购书,徐校长亲自把购书折交到你手上;为你代交膳食费的,是继任校长姜济寰。”这里的姜济寰,便是长师的第三任校长。在《旧师之死——悼念姜济寰先生》一文中,田汉这样回忆:“与其是作为政治家的姜先生,毋宁是作为教育家的姜先生。他在长沙师范校长时代的讲学,特别是关于阳明学的阐扬,对于学生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由此可见,这位二十岁曾中过秀才的姜先生,是个为学生称道的国学大家。

除了徐特立和姜济寰,长师还汇聚了教育家朱剑凡、周士钊,“红色管家”熊瑾玎,伦理学家杨昌济,历史学家周谷城、吴相湘,著名学者柳午亭,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诗文作家曹孟其等一大批学者名流,他们像一盏明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踏上文艺创作的康庄大道。

图片4.png

(《红色中华》报创刊号)

1931年11月,受毛主席指派,周以栗(长师讲习科学生、后任长师教师)负责创办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向外播发新闻。1932年,周以栗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编。《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作为第一任主笔和主编,周以粟虽然主编《红色中华》的时间比较短暂,前后不到两个月,但其对报纸的创办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图片5.png

(1935年版《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东北沦陷,平津危机,华北告急……抗日救亡,成为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发自心中的呼喊。1934年秋冬,田汉以笔为枪,化悲愤为呐喊,写就了一部唤起全民族抗战意志的剧本《风云儿女》,以及《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悲壮的、充满战斗激情和必胜信念的歌曲,生动表达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信心和决心,吹响了抗敌救国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凝心聚力的时代战歌,迅速在国内外广为传唱。

1938年,熊瑾玎(曾任长师教师,著有《熊瑾耳诗草》)受周恩来委派,参与创办《新华日报》,担任总经理,这位“红色管家”广辟财源,使之从未因原料和资金不足而停刊。柳湜(长师第6班学生,著有《柳湜文集》)主办《全民抗战》,廖沫沙(长师第11班学生,著名作家、杂文家,著有《廖沫沙文集》《廖沫沙杂文集》)编辑《抗战日报》《救国日报》,黄源洛(长师第13班学生)创作反映日本侵华题材歌剧《秋子》,鼓舞将帅斗志,鼓舞民众起来抗战。冲锋陷阵,长师男儿铁骨铮铮。

图片6.png

图片7.png

(陈子展所著《诗经直解》《楚辞直解》)

20世纪30年代初,身居上海的陈子展(长师第3班学生),以“楚狂”“楚狂老人”等笔名,书写了大量诗歌、小品、杂文、文艺评论。他的杂文短小精悍,针砭时弊,其辞锋之犀利、讽刺之辛辣、识见之广博,在当时文坛堪称翘楚,和鲁迅、周木斋、徐懋庸等著名杂文家齐名。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诗经》《楚辞》研究,著有《诗经直解》《楚辞直解》。他自己直言“一生所在,唯此两书”,学界誉之“诗骚直解堪千古”。

在考古界,谭维四(长师第7班学生)绝对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曾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曾主持发掘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给世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文艺瑰宝。其学术成果有《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乐宫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发现》《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曾侯乙墓》等。

在军界,开国大将许光达(长师第11班学生)被誉为“共产党人的明镜”,其“三争”(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争着干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争着回国抗日、在延安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争着上前线)热血满腔、誉满边区;其“三让”(让衔、让级、让位),体现的更是胸怀“国之大者”,令人无限景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的他,不仅积极开展装甲兵的组建和训练工作,还带头开展军事学术研究,在著述《许光达军事文选》中,他提出机械化是陆军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等重要观点,强调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推进了装甲兵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姜国仁继任学校校长,主政23年,将长师铸造成湖南“幼师的摇篮”。大家都知道她是女革命家、教育家,殊不知,姜老还是延安怀安诗社的成员,是颇有声望和影响力的女诗人。任校长期间,由于一心扑在幼儿师范教育事业上,她这段时期的诗作,多以幼教为主题。如1950年,她作了一首《幼教二十韵》:“幼教是基础,学前育人苗。婴儿如洁玉,全赖人工雕。”1953,她又作诗两首,《赠首届幼师班毕业生》:“事业非难却又难,育人莫作等闲看。循循善诱摸情性,塑造灵魂岂一般。”“要做人师先教己,身教优于言教多。幼小心灵无杂念,一言一行善观摩。”据《长沙晚报》副刊编辑王俞统计,姜老公开发表过的诗作,收集到的有300余首,在其自费编印的《雪鸿集》里收集有216首。

图片8.png

(“荷花池”文学社荣获全国“十佳”文学社团)

为活跃文学氛围,长师建有“荷花池”学生文学社,办有《荷花池》文学刊物。2002年7月,荷花池文学社荣获“全国十佳学生文学社团”称号。2021年,长师大三学生唐培源的文学处女作《喂,你要灵感吗》,发表在《芙蓉》的第3期上,显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喜人景象。

为顺应新时代新文科发展趋势,在原有相关师范专业基础上,2021年长师正式组建文学院,由于上承百年文脉,文学院发展势头颇为强劲,过程顺风顺水,前途欣欣向荣。“荷苑讲坛”“荷苑文学沙龙”等平台奋力助推“幼学-家学-女学”“中外文学与女性批评”“红色文化与文艺创作传播”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学科方向和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2022,学校获批“田汉文艺与红色文化传承”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汉语言文学成功跻身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吮吸千年传统文化营养,赓续长师百年文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昂首阔步,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再铸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罗婷 周明侠 屈晓军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646747/53/124624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