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通过“专家访谈+微宣讲”方式,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
本期迎来的是“学思践悟”系列“湖南地质找矿百年历程”的专题科普,让我们进入专家访谈时间,一起来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不凡岁月。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翔 长沙报道
受访者:童潜明,原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湖南地质学专家。
主持人:相约专家访谈,感受科普力量!大家好,欢迎来到博学科普站的专家访谈时间。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是原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童潜明。
童老,您好!由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推出的“走进自然,诠释红色基因”系列展览经过精心筹划,精巧布展,在今年夏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湖湘大地的自然风光、矿产资源蕴藏的无穷能量、一脉相承的地质精神在此汇聚,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这片大地,在一个个动人故事演绎下显得鲜活可亲。当然,这也是我们回望地质辉煌百年、传承地质不朽精神的最好表达。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地质人,相信童老对那段为祖国找矿的激情岁月肯定还记忆犹新。
“走进自然,诠释红色基因”系列展览。
奋斗不息,因为选择无悔
主持人:那么能不能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走上地质这条道路的?
童潜明:我是1953年小学毕业,因为我有个哥哥在长沙当兵,我就去投奔他。我有一个老乡,他当时在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我来(长沙)的时候就住在他家里。当时这个地质调查所有一个标本陈列馆,这个标本陈列馆说起来就是现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前身。
童潜明初中和大哥。
地质博物馆标本陈列室里头,就有很多很漂亮的一些标本,我当时印象很深,就这样我开始了解了这个地质。高中毕业当时填志愿,我一二三四志愿都是填的地质,最后(录取)结果是第一志愿,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从1959年考上北京地质学院,就开始了我的地质生涯。
师夷长技,只为中华崛起
主持人:看来童老是在耳濡目染之下,然后坚定地选择了这么一条地质道路,能否请您为我们解析一下,湖南省的地质事业它又是从何起步的呢?
童潜明:我们湖南省开始没有地质,开始就是开矿。我们湖南省真正的开矿,那是很早很早就有了,但是真正这个大规模的政府组织开矿,是清末时期。真正的地质工作应该说是从一个叫做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开始的。他曾经到中国考察了7次,第五次就到湖南来了。(1869年末到 1870年初)他从上海到香港然后到广州进湖南,到洞庭湖,到岳阳,再回到上海,就绕了一圈,这是第一次从地质学的眼光来考察湖南地质。
地质先行,开湖湘矿业新篇
主持人:您说的是湖南的地质工作是从一个德国人来探矿开始的,那么属于湖南人自己的这么一支地质的队伍或者说地质的工作,它又是怎样起步的呢?
童潜明:(20世纪初)湖南开了很多矿,那个时候的矿比较好开,露在地表,赚了不少钱。就像梁焕奎,他是一个大的搞锑矿的一个矿业家。当时很缺地质人员,梁焕奎当了湖南矿务总局的提调以后,就提议办一所学校,叫“湖南省垣实业学堂”,后改为“高等实业学堂”。这个学校就培养了很多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地质老前辈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学生文凭。
另外,还有一些青年学子,当时在湖南读书的时候,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报考地质。比如田奇㻪,小学毕业以后他就来长沙读书了,他在十一中毕业后,就考到了北京大学。他当时这个古生物学的很不错,毕业以后在北方工作了几年。翁文灏,当时是很有名的地质专家,就介绍田奇㻪到湖南来。1927年,建立湖南地质调查所,这个时候就有我们湖南自己的人搞地质了,有了专门的队伍。
主持人:对,也就是说咱们湖南省对这个地质教育的重视,加上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催生了我们省里地质事业的开篇。
肩负使命,铸就地质精神
主持人:感谢童老带我们回顾了湖南省地质事业的开端,那么接下来我想请您分享一下在您亲历的为祖国找矿的这个事业里面,有没有一些令您感到激情澎湃或者说印象深刻的故事发生呢?
童潜明:我给你讲一讲这个铀矿,发现中国铀矿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吴磊伯。当时有一个江苏人(南延宗),他带了几个人,本来是去考察锡矿的,结果走到一个地方,就发现那个开矿的洞口,有很漂亮的一种东西。这个人就感觉奇怪,拿刀子刮了一点,回来以后,他就交给了吴磊伯,(说)你给我们研究一下这是什么东西。吴磊伯就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来研究去就发现了铀,后来吴磊伯就根据这个发现写了一篇论文,就是中国铀矿是怎么发现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元月十五号,毛主席、周总理邀请地质部李四光、钱三强谈这个铀的问题。毛主席很高兴说我们有铀矿,我们要做原子弹。当时赫鲁晓夫知道中国有铀矿他也很高兴,他说我们跟你们合作来搞铀矿。元月十五号到元月二十号,五天时间就马上跟这个苏联建立了一个中苏合资勘察铀矿的委员会。两个多月,就在湖南衡阳建了一个基地。
可能你们都知道309队,他们首先就到广西去找铀矿,当时苏联派了一架飞机,上面装了伽马仪,在天上航行飞过的时候,上面那个东西它就会显红灯,说明底下有铀矿储藏。他们从广西回到衡阳基地的时候,这个飞机偏离了航线,偏离到郴州去了。结果在郴州的上空,这个仪器一直亮红灯,就说明底下有铀。当时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他们以为这个是偶然的。第二天重新飞一次,还是这样的。了解到了郴州许家洞这个地方有铀,就在有铀的上方丢了小降落伞,丢了一个石灰包。后来就派了很多的人找这个石灰包,找了很多天,没有找到。正好有两个人很累了,就在一棵树下乘凉,往上看了一下就是石灰包,马上就进行勘察,就是现在的711矿,也就是生产第一个原子弹的铀矿,这是这个地方的由来。
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当时在湖南找矿第一个是柿竹园,这个矿是由湖南地质局系统找到的。另外一个是水口山的康家湾。在湖南来讲找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大家都讲这个地质人很艰苦,这个艰苦是相对的,如果说你想搞地质,你把这个地质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你就不觉得苦,而且觉得很不错。
童潜明在山西阳泉煤矿实习留影。
童潜明等人近年在野外实地考察。
来源:红网
作者:刘翔
编辑:丁洵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