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共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
红网时刻通讯员 黄柏青 荣斌 张乃午 长沙报道
为响应国家人才战略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长沙学院充分发挥毗邻湖南广电、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核心区的地缘优势,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并实践了以“一主线二驱动三融合四链接”为核心的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主线” 聚焦戏剧与影视类人才培养新方向
专业以培养学生艺术创新思维和创制能力为主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校企共建实战特色课程与教材,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全面优化合作育人模式,以适应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专业搭建了认识实习、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创作、创业就业等各类教学实践平台,并建成湖南省视频文创创新创业省级教育基地。
“二驱动” 激发戏剧与影视学类人才培养新动力
以现代传媒产业发展驱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建设。专业对接现代传媒产业,与湖南广电、长沙广电、中广天择、腾讯大湘网、星辰在线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业界资深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探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建设。
以“视频+”项目生产驱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课程改革。专业以项目为驱动,构建“线上线下”实战型课程群。项目化精准对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企业紧缺的创意策划、编剧、制作、后期特效包装、项目宣推运营,打造实战型课程群,校企联合开发了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等国家一流课程。
“三融合” 拓展戏剧与影视学类人才培养新路径
思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专业积极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教学改革,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专业以项目依托,组建语言扶贫项目团队,延伸至社会服务,开展线上线下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覆盖全国700余所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士,数十万人受益。
文化、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提升学生跨界整合能力。专业强化“文化+艺术+科技”交叉融合,促进“工+文”中的新媒体、AR/VR/XR等技术,“理+文”中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文+文”中的政治学等与本专业的融合创新。专业积极推进融合型教学工作室建设,提升学生复合型人才素养。
政产学研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学校拥有全国首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目前已承担省委宣传部等重大招标课题20余项,师生共同打造的“日出湘江”话剧团队,“一河风雅颂”视觉实践团队和“人民主播兴乡土”视频实践团队,获得广泛的社会好评。
“四链接” 构建戏剧与影视学类人才培养新体系
师资提升:专业与产业相链接专业完成师资提质工程,打造了“双师双能型”的师资梯队。专业现有教师34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2人(含正高9人),博士学位15人,同时,依托湖南广电、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丰富资源,聘请20名行业导师,打造行业领军导师团队。
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链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政产学研共建原则,围绕视频文创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以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全程全方位开展深入合作。
课程提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链接专业以满足全媒体产业链人才需求为导向。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开始以职业需求划分编剧、导演、影像技术等具体方向,并针对不同方向,开设相应课程,
平台整合:传承与创新相链接在现代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基础实训+高阶实训+顶岗实战+技术创新”四位一体的思路重构教学体系,打造实践育人的开放共享平台。
近年来,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内涵建设,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1项,省教研教改项目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2项。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学生在参与教育部等举办的大广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赛事中获奖100余项,获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30余项,师生发表刊播音、视频节目220余部,获国家级省级广播电视奖8项。就业率保持在 96%左右,其中60%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就业,为长沙市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传媒专业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黄柏青 荣斌 张乃午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