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所学校有一个“火车博物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俊 张健 李喜凤 编辑:吕周阳 2021-11-30 09:23:57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南大学铁路园为露天式开放,绿荫环绕,三台机车呈品字形分布。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敏 摄

中南大学铁路园为露天式开放,绿荫环绕,三台机车呈品字形分布。刘晓敏 摄

  SS型系列机车以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命名。

SS型系列机车以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命名。

宝贝档案

2013年,三台退役的火车机车先后从包头和北京驶入长沙,入驻中南大学铁路园,开始了它们新的使命。这三台机车不仅代表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中国机车的三个时代,更是中国铁路机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品更新换代的三个重要发展历史阶段的里程碑标志。

宝物故事

中南大学铁路园为露天式开放,绿荫环绕,三台机车呈品字形分布,车头上的铭牌印有“JS 1953”“东风4 1983”“SS3 2013”等字样,这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在这段探宝之旅中,中南大学先进轨道交通科普基地志愿服务队的三名学生为我们讲述三台机车的“前世今生”。

探宝 机车历史浓缩在84亩的土地上

中南大学铁路园作为湖南省先进轨道交通科普基地(中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内的三台机车将新中国机车发展历史浓缩在这块84亩的土地上。

“这台印有‘JS 1953’标识的机车来自内蒙古包头,是由大同机车厂生产制造的建设型蒸汽机车,于1987年服役,1998年退役。该车最高时速为85公里。‘JS’代表建设型机车,‘1953’代表原长沙铁道学院于1953年成立的,20世纪50年代也正是我国制造蒸汽机车的标志性年代。”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刘瑞雨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1952年,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蒸汽机车解放型“八一号”在青岛四方机车厂试制成功,开创了中国自主制造机车的历史。而第一辆建设型机车于1957年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主席曾亲自登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蒸汽机车一直是我国的主力机车,其制造持续到1988年,使用持续到2005年。

“我们面前的这台‘东风4型1983’从北京来,最高时速为100公里。‘东风4型’是这台机车的型号,‘1983’有两个含义,一是1983年蒸汽机车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二是感谢原长沙铁道学院83级的校友对铁路园落成提供的支持。”大三学生刘婕介绍,到了20世纪80年代,跑在铁轨上的主力机车是内燃机车,主要通过烧柴油来提供动力,其优势在于适应性广,对于输电成本很高的地区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铁路牵引解决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机车逐步走上铁轨,成为应用更为广泛的第三代机车。

SS3型电力机车即韶山3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第二代客货用电力机车,车身长20米、宽3.1米、高4.38米,重138吨,最高时速为100公里。“SS型系列机车以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命名,车身上的‘韶山’二字来自毛主席的手书,成为该系列机车的特殊标志,这一命名的决定,不仅给中国自主研制的电力机车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予了广大铁路职工极大的鼓舞,《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 声也传遍祖国大地。”研一学生陈依婷介绍,SS3型电力机车产量为677台,车号从0001排到0677,陈列在铁路园的这一辆机车是0654号车。2013年,为了纪念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原长沙铁道学院)建校60周年,学校将铭牌改作了2013。

传宝 “火车头”精神是前行的力量

校园里的火车头讲述着中国机车发展史,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这些离不开一代代中南人的努力,以及日益凝聚的“火车头”精神。

“火车头”精神是什么?对中南师生来说,是带着负荷、带着载重,一直运行爬坡的不屈不挠,更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敢闯敢干。

一同参与探宝的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张佳琪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基地科普队伍庞大,拥有包括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梁习锋教授等72名学者在内的专家队伍,以学院党政领导为主的管理队伍,以及1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铁路园内,师生睹物思情,共同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在科普馆、高铁模拟驾驶室、创客空间等场馆中,徜徉科技之旅,探索列车奥秘,感受轨道交通技术革新,见证中国铁路发展速度。

据了解,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现有教授及相应职称40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奖8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并囊括了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领域所有国家科技奖。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彭勇表示,学院主动对接国家轨道交通发展需求,以“建设大平台、承接大项目、组建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为理念和创新模式,在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等方面均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并持续引领国际创新。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复兴号”高速列车、磁浮列车、城轨列车等重大工程,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手记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

三台静止的机车如同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见证了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铁路由“天堑”变“通途”,从“追赶”变“领跑”。

中国铁路发展的受益者是谁?是我们。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列车,从深夜排队买票到动动手指买票……每一年,上万次列车驶过,从渤海之滨到西部戈壁,从中部平原到西南群山,从东北雪原到江南水乡,中国铁路串珠成线、连线成网,跨越田野阡陌,通达四面八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恰好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前行的诗意表达。

中国铁路还在延伸,铁路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俊 张健 李喜凤

编辑:吕周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