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杂志记者 金剑 株洲报道
走廊上的钢琴曲,在孩子们的指间流淌,越过玻璃窗,在校园里徜徉。
每每这时,易文胜都要拿起一本书。书和音乐,本来就是绝配。
她看书的时候,一定会思考,思考人生,也思考工作。她知道,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写在书的某一页。
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谈及与自己人生关联最深的书,株洲市六〇一中英文小学校长易文胜说:“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属!”
她在思考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时,这本书如此回复:人生就应该像保尔·柯察金一样不断追求,才能百炼成钢。她曾无数次翻开这本书,保尔·柯察金就这样一次次走进她的心里,那份不懈的信念在她心中慢慢生长。
易文胜这样塑造自己,也以此来激励学生。“跑步向北京”是她的激励措施之一。2021年暑假,她邀请孩子们一起从株洲“跑步向北京”,以积累里程的办法,到达“北京冬奥会主场”。株洲到北京1520千米,北京到张家口194.8千米,合计1714.8千米。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每天跑步锻炼,距离计入班级总里程,共同完成1714.8千米的目标。孩子们可以自己设计虚拟路线,经过不同的城市,领略不同的风景。虽然路线是虚拟的,但孩子们有了真实的追求,原本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都顺利完成。
这个跑步计划,易文胜有长远的目标:今年跑向北京,明年还要跑到别的地方去,每年一个地方,磨炼孩子们的意志,激励孩子们不断追求,跑向未来!
什么是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易文胜的答案很明确:“好的教育一定是关于人的。”
这个答案,来自《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作者刘铁芳教授在书中阐述了问题的答案,并强调教育是有灵魂的。“给予我们孩子以美好事物的经历”是书中关于教育灵魂的解释,它被易文胜奉为圭臬。无论走到哪里,这本书都会放在离她最近的地方。
什么是美好事物?易文胜说:“首先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空间。”
于是,在六〇一中英文小学,你可以看到真实的交通走廊:走廊完全复制真实的交通场景,有人行道、红绿灯、指示箭头……学生在走廊里需按照真实的交通规则通行,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
音乐走廊也是一大特色:那里有钢琴,学过钢琴的孩子可以在课间为大家演奏一曲,赢得阵阵掌声;没有学过钢琴的孩子也可以走到钢琴前,用手触摸那神秘的黑白键,偶尔发出的琴声,也能拉近孩子和音乐的距离。
“我怎么也不能忘记听到《克罗地亚狂想曲》的那天下午。”学校里要举行足球运动会开幕式,她正在为节目单发愁,这时窗外的钢琴曲像精灵似的不断敲击着窗户。于是,这首曲子的演奏成了开幕式的主打节目,四个孩子、四架钢琴在操场上完美地演绎了“当足球遇到音乐”的奇妙。
“我们把这些措施叫做场教育:交通走廊是‘公民意识场’,音乐走廊是‘艺术审美场’……一步一场,一场一景,一景一约,目标在于打通空间育人的最后一米。”易文胜说。
学生真正想读什么书?
“要想知道学生真正想读什么书,我们不能想当然,要从学生读过的书中去寻找答案。而如何了解学生读过的书,这就需要大数据。”易文胜相信,数据比教师的单方评价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通过数据对兴趣的反映,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知道自己真正想读什么书,同时也为学生选书提供参考。
比如,周朝轩同学刚踢完球,突然想看书,就来到学校由架空层改造的图书空间。这里除了有丰富的纸质图书,几台超星阅读器十分醒目。他站在阅读器前,按照自己的兴趣分类点进去,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以后,他还可以在阅读器里做题,检查阅读效果。最终,这个场景便成为一个阅读数据,被自动保存在学校的阅读管理系统里。
阅读数据的来源十分广泛,除了学校图书室,以及分布在学校各个区域的超星阅读器提供的数据,每个学生都可以请家长用手机上传数据、做检测题、录演讲视频、上传读后感等等。
这些数据收集以后,学校会组织老师进行分析,包括阅读人数、热门书籍、有效阅读量、数据变化等指标,掌握学生的书籍来源、阅读方法。学校每个月都有总结报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客观具体的评价,据此对学校的阅读促进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必要时,学校还会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单独指导。
“不只是阅读,我们还会思考阅读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联。”易文胜认为,阅读是一个孩子行为的缩影,反映出一个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一个教育人用心去深思。
来源:十几岁杂志社-红网
作者:金剑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