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 记者 余杏 报道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指出,要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生命至上、健康第一”,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能“开猛火”一蹴而就,而应用“文火慢煨”使之逐渐渗透。
一方面,课程教材设计要系统科学。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涉及的面非常广,学校和学生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全面融入的内容主要涉及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5个领域分别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这5个领域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因此,课程和教材设计要从以上5大领域出发并布局。
同时,课堂形式不能太单一、枯燥,要注重有机融入学科。学校和教师可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素材,有机整合融入学科教育,注重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生成性,提升教育实效性。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要量身定制。
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都有所不同,那么,生命和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方式都应有所不同,应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总体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对于小学生,要通过基本知识介绍、具体技能训练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让他们养成规律作息与文明卫生的习惯,学会与家长、老师沟通,掌握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基本技能等。
对于初中生,要注重讲解原理和机制,深化学生认识,强化健康行为养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拒绝吸烟、饮酒、使用毒品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学会急救知识等。
对于高中生,要主要强调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以及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理解健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好进入高校学习或就业的准备,了解传染病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等。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是一条漫漫长路,也是一条必须走的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余杏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