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1年湖南教书育人楷模丁德馨:把国家的需要放在最高位置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余杏 夏文辉 编辑:韩阳 2021-09-10 16:38:12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通讯员 夏文辉

粮稳则天下安,铀稳则核工业安。对于核工业来说,铀即是“粮食”,而铀矿采冶就是生产“粮食”的关键所在。9月2日,记者来到南华大学,见到了核工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丁德馨。

微信图片_20210908104510_副本.jpg

丁德馨在做实验

事业大于天

丁德馨,名如其人,德艺双馨,是南华大学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丁德馨的微信个性签名是“事业大于天”,那么,他的事业是什么呢?

我国铀矿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怎样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确保“核工业粮食”安全,是丁德馨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他从1984年开始,为之奋斗的事业。

这么多年来,丁德馨以“强核报国”为志向,坚守一个行业,成就一个学科,以培养优秀的铀矿采冶人才为己任,领先建成了我国唯一铀矿产业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体系,是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

丁德馨认为,要守护好核工业的“粮食”,关键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怀抱“强核报国”之志的铀矿采冶专业人才。

“铀矿采冶专业非常重要,但人才紧缺,干这行也非常辛苦。”丁德馨说,如果耐不住寂寞,如果没有奉献的精神,如果不是把国家的需要放在最高位置,那肯定很难从事这个行业。

播撒“强核报国”种子

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丁德馨练就了两大“法宝”,其中之一就是讲故事。

“我现在主要带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本科生,我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使之树立爱国报国之心。”为此,丁德馨成为了一名爱讲历史故事的工科老师。“不能跟学生讲大道理,所以我会经常和他们讲马克思、毛泽东、居里夫人等的故事,他们胸怀很宽阔,理想很远大,情操很高尚,生活很俭朴,值得同学们学习,学生也愿意听。”

每年新生入校,丁德馨会以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寄语学生,并和同学们说毛主席是怎样做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他,他也希望可以激励同学们,使之投身“强核报国”行列,实现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丁德馨还会为本科生安排合理的课程,做好四年的学习规划,让他们大学尽可能学到多的专业知识。

微信图片_20210908105232_副本.jpg

丁德馨给学生上实验课

“对于研究生,除了理想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开展创新教育。”丁德馨说。

为此,他使出了另一个“法宝”——“飚”英文。

“同学们,铀矿采冶用英文怎么说呢?”记者在实验室采访时,丁德馨现场上起了“英语课”。丁德馨主讲的研究生课程,均采用中英双语进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瞄准世界一流,勇于创新超越”的科技创新战略。“要瞄准世界一流,首先要了解世界一流。英语是一个工具,同学们用好它,就可以直接快速地了解相关研究课题的世界前沿动态。”丁德馨说道。

“老师总教我们要有创新精神,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跑。”丁德馨的学生李峰说。

有了创新的精神与思维,还要有实干的“蛮劲”。

常规铀矿采冶是先将地下的铀矿石开采出来,再将其破碎碾磨成细微颗粒,随后用化学溶剂浸出其中的铀。但南方岩石硬度非常大,破碎需很大的能量,并且有些铀矿物被其他矿物严实包裹,很难提取出来。

为解决这个难题,丁德馨翻遍国内外文献,结合自身经验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线头——微波。校内十多位老师,顺着这个“线头”摸索多年,终“练”成了难浸铀矿物微波强制解离技术,使铀提取降低10%能耗,铀浸出率提高5%。

“当时工作环境非常艰苦,老师们发挥‘蛮劲’,日以继夜连轴转,与矿工同吃同住。”丁德馨回忆道。

岁月不会亏待有心人,三十多年的坚守换来了花开遍地。

从1998年至今,丁德馨共培养了120余名研究生,其中有32人扎根核工业、铀矿山一线工作。1992~2020年,南华大学培养了4388名铀矿冶人才,有1174位毕业生在核工业、铀矿山等一线工作。

“丁老师,向您汇报,我今年被调到了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感谢您的教导。”今年3月初,2008届硕士研究生陈梅芳向丁德馨汇报她的工作变动。陈梅芳是一个地道的湘妹子,硕士毕业后,坚持用所学专业奉献“强核报国”事业,独自前往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13年。

科研没有年龄限制

但这样一个爱讲故事、能随口“飚”英文、总是满脸微笑的老师,也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之苦。

丁德馨身患强直性脊柱炎,2008年做了双髋置换手术,2015年又突发脑卒中,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中风后,为尽快康复返回讲台,丁德馨每天绕操场走一圈,一圈400米,他要走40多分钟,一圈下来全身湿透,但步履蹒跚的他却从不拄拐杖。

虽说行动不便,但丁德馨风雨无阻,每天都徒步来实验室上班,连上课也不忘“锻炼”,能站着绝不坐着。

每年3月,是科研人最紧张忙碌的月份,此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始申请。从2月20日至3月20日,南华大学的年轻博士、教授们进入了申请书最后的冲刺环节。这一个月,丁德馨几乎没有下楼,每天站在电脑前审阅、修改申请书。

30天,15份标书,至少20万字,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丁德馨的爱人张桂华时不时嘟囔“你不要命了”“你今天又没锻炼”,他笑道,站着工作就是锻炼。

微信图片_20210908105236_副本.jpg

丁德馨为学生修改论文

家人希望丁德馨65岁后能退休,他总是笑着说:“科研没有年龄限制,能够为国家和学校奉献自己,是我非常乐意的事。工程专业经验非常重要,太早离开岗位是一种损失,我要把经验贡献出来,发挥余热。”

名片

丁德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华大学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带头人,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带头人。

他多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与命运抗争,与病魔斗争,即使病痛交加,依然不忘科研,即使中风在床依然不忘教授学生,是南华大学师生心目中德艺双馨的好老师。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余杏 夏文辉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1/09/10/101300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