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声观察 | 聚焦“双减”系列⑥——落实“双减” 需内外皆修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吴瑞 编辑:韩阳 2021-09-09 16:55:0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新学期,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头等大事是落实“双减”工作。自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双减”政策,人们怀着热切期盼的心理,希望政策能够切实落地,真正让教育回归本源,真正解决“剧场效应”“超前教育”“抢跑文化”,真正让教育焦虑得到根本上缓解,构建起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这说明,“双减”政策击中的是社会的沉疴积弊,是老百姓的痛点。当然,人们在期盼的同时,也有疑虑和观望。为此,湖南教育新闻网编辑部推出聚焦“双减”大型系列观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策,解答人们有关疑问,助推“双减”落地。

聚焦“双减”系列观察之六

“双减”之策:需内外皆修

湖南教育新闻网 记者 吴瑞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陆续出台了多项“减负”政策。但是,校内在不断减负,校外却不断在增负,“按下葫芦浮起瓢”,“减负”难以根治。

原因何在?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2021年7月1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长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减轻了学生在校学习负担,由此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也就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颁布多道‘减负令’,积极探索治理之道,大力开展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在《湖南教育》杂志撰文指出,由于“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方式根深蒂固,加之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推波助澜,不时贩卖教育焦虑,不断“揠苗助长”,致使教育严重内卷,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按下葫芦浮起瓢”局面。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更加突出。一方面,之前很多小学三四点就放学,家长正在上班无暇管护,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校外培训班或托管班等机构。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校的课业任务减少了会让孩子学习效果降级,要通过额外的培训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关于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43.8%、37.4%,八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23.4%、17.1%。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在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时,在学校的基础任务上对学生进行了加码,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016年,摄影师张伏麟发布了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减负,冲不破的网》,照片令人震撼。一张照片的内容是:一位小学二年级女孩因写字过多,稚嫩的小手上生了老茧。另一张照片的内容是:一张床上铺满了一位小学生课外补课收费单据。据了解,当时这位小学生每月11科固定的4850元补课费,要花去爸爸、妈妈每个月一半多的工资。

中小学生补习过多,既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还增加了家庭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外增负”原因在哪里?

“焦虑”这是当代教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长的愿望,每个家长几乎都出现过焦虑。一部分家长担心自己子女学业达不到自己当年的水平,考不上自己当年考上的大学,另一部分家长,则寄希望孩子比自己“有出息”,比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愿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人们对子女受到更好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

这种愿望当然可以理解,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往往容易走向短视化、功利化,“焦虑”的不是孩子健康成长,而是怎么考上好学校,这成为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重要原因。“为‘学生减负’的议案建议,我提了很多年。但‘减负’多年,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越减越重。”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接受采访时表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源自家庭对孩子的高期待值,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影响,认为一定要让孩子成功。”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汲汲于炮制焦虑,他们除了面对面向家长灌输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谬论,还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媒体上做广告等方式,渲染校外培训的重要性,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

“课外培训机构宣传造势过头,营造着只要上了课外班,孩子的成绩就能迅速提高的幻象。”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表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外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猛,但一些不良倾向也随之抬头,教育商业化趋势严重,中国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

“课外培训机构依旧宣传造势,过度制造教育竞争焦虑,由此导致了课内减负,课外增负。”李景虹认为,课外辅导几乎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部分校外时间,这些培训机构大多“以考代练,以练代教”,刷题、测试成为教学常态,学生被训练成了“答题机器”,造成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僵化。

应该指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倾向,还与少数地方党委政府的片面教育政绩观、质量观有关,还有社会上唯学历唯文凭用人导向的影响。追求高学历、好文凭的社会用人导向,导致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也片面地以高学历、名校为导向,从而形成对孩子的高期待与高要求。实际体现在学业上,部分家长希望孩子有更高的成绩。最好的“捷径”,当然是送去补习。家长片面的期待,让学生倍感压力。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是学习情况,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的比例分别是79.8%、79.9%。

落实“双减”,需“内外”形成共识

落实“双减”,一定要多方合力,形成共识,校内、校外共同发力,从“育分”向“育人”转变,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焦虑。

2021年6月24日,湖南省在长沙召开了全省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现场推介会,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在会上指出,教育评价改革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用好评价指挥棒,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门要更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教育质量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要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各地党委、政府要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政治自觉,明确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及职责分工,完善多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同联动机制。要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成长观、多元的成才观,引导家长社会正确理解“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构筑全员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双减”的落实,必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既能够最大程度确保社会公平,也能够缓解社会焦虑,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规范设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课程、父母大讲堂等方式,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家长是“双减”的重要责任主体,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至关重要。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淡化对于分数的焦虑,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既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急功近利,不顾孩子成长规律而操之过急,陷入过度焦虑之中。家长要配合学校,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与学校形成减负共识。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校外培训机构从以应试为导向,向以拓展素质为导向转变,从学科类培训向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转型。要规范培训管理,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机制,坚决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存在虚假宣传、超范围培训等培训机构,确保校外培训回归教育本心。

此外,还要堵住优质学校用变相考试、竞赛等办法招生选拔的口子,从根本上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关联。

针对企业用人方面,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科学育人理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营造良好社会育人氛围。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红网

作者:吴瑞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1/09/09/101255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