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者同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战略的文化思考

来源:长沙 作者:吴丹毛 编辑:彭佩 2021-03-18 12:36:29
时刻新闻
—分享—

吴丹毛

当今世界格局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核心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衰落的凸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攻击,美国没有团结各国一致抗击疫情,放弃了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在其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出现问题时,为转移国内矛盾再度攻击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形成了大国间的严重对立。大国竞争成为历史给人类提出的一个必须作答的题目。美国哈佛大学艾利森表述:美中两个大国已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不谋百年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球者,不足以谋一国。面对美国逆全球化的收缩攻击手段,我们应该对民族复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再度思索,创新农业立国的发展模式,在社会经济体制领域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改革试验,不断优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的外部国际环境,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复兴传统文化,以上统筹兼顾相互关联四位一体的战略考量,是对民族复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的深度思考,力图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农业立国创新发展方向

面对封锁和遏制,基辛格的至理名言再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大计。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要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压舱石。当今和今后在较长时期内,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制度。同时,通过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改造中低产田,“藏粮与地”举措加快推进。国家将科技进步作为增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藏粮与技”也是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要日益加强的举措。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建立起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体系,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的全覆盖。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站在粮食稳定发展展望未来,继续推动和强化“两藏”战略是近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

我国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批发达城市,东部的开发程度已经很高。而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广大的西北地区则人烟稀少。西北、华北有20亿亩土地荒置,只要有水,绝大多数土地可以改造,能够增加20亿亩左右耕地。在我国的人地矛盾中,实际上土地是有的,主要问题是缺水。特别是水资源在地区间分布极不均衡,西南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从西南诸河调水补充西北、华北地区水资源的不足,合理分配水资源在各地区间的分布,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也有可能的。

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将会支撑起多数人的现代化,普通老百姓的现代化。只要少数发达国家把持大部分油气资源,这个国际大环境不改变,中华民族要想现代化,西部调水这件事,就一定会有人做!这是已故著名经济学家邓英淘先生,穷尽一生的思想结晶。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文明古国的起源大多选择了临海傍河优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诞生于美丽的地中海,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印度河培育了古印度文明,长江、黄河的乳汁养育了中华文明。中华农耕文明源于黄河流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治理水源、修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就成为农耕民族生存的首要前提。

大禹治水作为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为百姓所敬仰;李冰父子巧夺天工修建都江堰,哺育了成都平原2000年,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200万亩,扩展到今天的近2000万亩土地,世代恩泽百姓;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历经几代王朝的修建,最终连通,南粮北运、发展经济、造福民生。兴修水利调配水资源,看似兴师动众,初始投资很大,但水利工程可以永续利用,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许多古代水利设施,不仅现在还在用,而且还在不断改进、拓展它的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千秋大业、造福子孙。

中国每年从喜马拉雅山脉冰雪融化的水资源,通过雅鲁藏布江流出国境、进入印度的恒河汇入大海。我国地形呈西南高西北低的走势,西南区域水资源集中丰富,而西北地区则地广人稀,水资源短缺,土地极为干旱。如果启动举国之力,通过兴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从地势高的大西南引雅鲁藏布江之水,调入地势低平的西北地区,修建第二个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彻底解决西北干旱缺水的民生问题。南水北调如能实现,仅新疆就可以开垦新增6亿亩耕地,彻底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如果水利工程修至内蒙古、华北地区,再可増加10亿亩耕地,能够有效吸收和容纳新増5亿左右的人口,及近3亿劳动力,使其有事可做,有业可就。可以大大拓展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西部开发,拓展了我国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主体的战略纵深,使之可以放手发展,无后顾之忧。可以在全球经济的“战国时代”,不在受制于他人,牢牢地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在大规模修建水利灌溉工程中,可以在风能、太阳能、水能聚集发电技术上进行创新突破。风能、水能、太阳能属于永续能源,均可以永续利用。加上南海石油的开采,彻底摆脱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就可以全部依靠国内的基础力量,通过内循环的发展途径,彻底解决中国实现现代化面临的能源不足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基石就稳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阻挡。谁也别再想制约遏制中国了。

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举全国之力,以愚公移山、修筑长城的民族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宏伟壮观的引水工程将为我们子孙后代美好生活开创太平盛世。它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真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社会经济体制的组织创新

为了配合农业立国的发展方式的有效实施,应该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里进行经营主体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

在经济领域中,我国已经由传统计划分配社会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演化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在经济领域需要探索确定由谁承担主导市场配置资源的角色。中国改革开放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个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国有企业主导着航空、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军工、高科技等国家长远发展及国家安全的産业。其不足是机制固化,人力资源创新发展动力不够;中国改革开放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外资企业的契约精神、法律责任、管理能力、组织程序已根深叶茂,形成百年老店。如果依靠他们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将会使国家逐渐失去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民营企业机制先进,经济总量覆盖半壁江山,企业家具有勤劳、智慧、不断创新的能力,但是大多集中在服务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如果承担主导市场配置资源的重任,恐怕能力不够,又会出现大规模的寻租行为,造成经济领域的腐败。如果三者能够结合互补,就能体现出综合就是创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发展优势,如能按行业相互参股,合作经营,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就可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整合资源的平台和创新的组织载体。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探索,发挥企业家精神,这一文化创新、机制创新产生的新能量,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在全国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活区,城市应积极主动地支持具备条件的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物业公司的服务,物业公司要向业主委员会依法依规公开账目,并对小区业主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在开发商控制的物业公司和分散居民大多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当下,不尽职不规范的物业管理与广大业主日常生活的矛盾已愈演愈烈,成为城市主要的社会矛盾。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对业主委员会的成立要高度重视,因为社区自治程序的训练,利于培养健康健全的民主意识和自律性行为规范,这一组织创新、制度建设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住着大量人口,农业生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建议在农村基层村落成立农民协会自治组织,通过普选、互帮互助、合作经营、权益保护,整体提高中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不断优化发展国际环境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造成国内大量劳动力失业;长期对外战争大量军费支出消耗了国力;政府举债、国民负债消费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掏空了国家财政;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击,彻底暴露其治理体系的种种弊病。美国面对难以克服的国内矛盾似束手无策,不断将各个时段出现的内部危机向外转嫁,把新兴崛起的中国视为假想敌。为了尽量避免落入历史上守城大国与新兴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理应审时度势,另辟蹊径,不断优化发展的外部国际环境。

深耕南海、东海的油气资源。我国是全球工业大国,具有制造业中、低端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生产能力。但同时也是一个贫油的发展中国家,石油的百分之六十依赖进口,如果海上通道被封锁,经济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中国要确保在能源供应上的安全,我国油气资源百分三十是从俄罗斯进口,在能源供应链上我们首选俄罗斯、备选伊朗加强石油的战略储备。目前南海、东海已经勘探出贮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要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科研投入,尽快实现开采。

加快与东南亚、东亚各国的合作。中国在地理环境上处于亚太地区,在文化渊源上与东亚、东南亚有着长期交互影响的历史,与其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都十分接近或相像。在历史上这些地区长期与中国文化互融互通,形成的儒家文化圈具有文化认同感。目前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总值是1.3万亿,与欧盟的贸易总值是1.6万亿,而与东盟的贸易总值为1.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欧盟,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它一方面说明特朗普的贸易战有效果,另一方面说明中国面对全球市场,回旋余地也很大。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中日韩FIA谈判正在推进,中国同欧盟、俄罗斯、海湾国家、中亚国家、金砖五国正在商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都是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新部署。

凝聚国力、复兴传统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两个超级大国和平共处的局面,不管是崛起的中国,还是仍然强盛的美国,建立一个共治的新的国际秩序既无先例可循,也缺乏经验。只能寄希望双方的智慧、勇气和克制。中美的差距越小,前路的挑战就越大。

现在年轻人能否为国家民族利益挺身而出?我认为应对缺失信仰的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公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黑格尔讲人类需要被人的欲望的推动下,历史不断进化,美国学者福山认为最后的历史是自由民主的历史,在自由民主阶段,人类获得了平等的认可,历史也就终结了。中国的崛起告诉这位学者,历史不会结终在西方普世价值的文明中,新冠肺炎疫情将美国拖入灾难的深渊,中国的举国体制、义务本位制所倡导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及天下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使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出文化的力量。

美国的普世价值观:民主选举,三权分立,及自由、平等、人权、竞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开始衰落。由于两党长期对峙,美国的社会资源及财富控制在少数寡头手中,长期对外战争掏空了国家,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对立日趋严重,已无法领导世界发展。

在《未来属于中国》一书中,日本学者吉泽五郎提出,在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失望后,汤因比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他认为,中国人聪明、勤奋,如果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民粹主义和过度工业化问题,中国将成为人类未来的希望。上世纪70年代的汤因比有过明确的预见,即世界的主导权将从西方文明向非西方文明转移,特别是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握有解决未来的钥匙。

我认为未来的世界文化既不会是全盘西化,也不会简单而言是“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它将呈现出一体化和多元化共存的趋势。一体化意味着世界文化将成为一个整体;多元化则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共存。我们应以自己的努力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智者同行》一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已列为党建推荐图书。)

来源:长沙

作者:吴丹毛

编辑:彭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