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滨州11月26日讯(记者 彭佩 通讯员 李志强 张洪 摄影 韩春义)11月25日上午,“2020全国主流融媒体山东高校采风”活动第三站走进了位于渤海之滨的滨州职业学院。
滨州职业学院自成立起,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从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转变,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实现从科学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跨越。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新征程的发展阶段。
聚焦产业深化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长期以来,滨州职业学院深度融入产业,坚持“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模式,与滨州新旧动能十大产业深度对接,不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被空军确立为“全国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涵盖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等3个军兵种的4个专业。与多个机构全面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协同发展,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企业为主干,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成立了理事会及各级校企合作组织,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中国职教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校企共建高端铝产业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滨州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产教深化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形成了“机构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互利共赢性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了课程标准、学科方向、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社会发展等全方位对接,增强了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适应性和贡献率,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无缝对接。
“唱念做打”培根铸魂,激发校园文化活力
优秀的文化是校园进步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学院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学院的风气。坚持“唱念做打”工作理念,激发校园文化活力,是彰显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国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和山东省优质校,滨州职业学院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不断落实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联席学生制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参加学生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以“鲁彬之”为品牌,开办“鲁彬之”文化沙龙和学术讲堂,并上升为滨州文化大讲堂,成为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市政协在校内共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政协文史馆;以“传承”为方向,校企共建校内企业文化馆,设立民俗艺术工作室;开展“四季一节一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建设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研究院,文化传承创新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围绕专业建设培养人才,锻造技术技能生力军
加强专业群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的切入点。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新岗位,新技术不断涌现,专业设置的更新与调整尤为迫切。因此,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5+5”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云计算、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专业,开发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依托专业优势,着力打造8大专业群,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
然而专业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人才来支撑,在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必然形成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因此滨州职业学院重点加大了对专业领军人才、专业拔尖人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确保学院发展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共频共振,不断锻造教育教学生力军。
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构筑教育教学大格局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国际工匠”的国际化办学愿景,不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设了一批符合国际规范的高水平教学标准和课程群,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累计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护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滨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专项基金滨州工作站、欧美亚教育联盟UWEE滨州校区等平台;建有滨台产学研交流中心和滨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
来源:红网
作者:彭佩 李志强 张洪
编辑:韩阳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