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湖南考生陆续在志愿填报系统上完成志愿填报并签字确认,部分优秀学子因敬佩“抗疫英雄”,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医学。有学生直言:“亲眼见到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感受了医学的伟大,这是我选择医学专业的最直接原因。”
今年不光湖南如此,在很多地方,高考填报志愿时都出现了“从医热”。疫情对于当前的“从医热”,起到了很强的助推作用。
但疫情只是为“从医热”添了一把火。拉长视野来看,“从医热”其实早已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决定考生是否选择医学专业的负面因素在逐渐消除,而正面因素在不断累积。
过去考生不愿选择医学专业的重要原因,是暴力伤医、聚众扰医等案件,医务人员缺乏安全感。不过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医闹入刑、将医院列为公共场所等强化医院安保的法规陆续出台。公众的直观感受是,医院里拉条幅、设灵堂、摆花圈等现象终究是极个别的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王松苗透露,暴力伤医、聚众扰医类案件在2018年同比下降29%,2019年又同比下降48.9%。
认为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而不愿从医的人不在少数,而这方面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医务人员数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比如2011年末我国执业(助理)医师241.3万人,注册护士204.8万人,到了2019年末,执业(助理)医师达386.7万人,注册护士444.5万人。医务人员数量增长快,平摊到个人的工作量就会相应减少。
随着医疗强基层战略的实施,医务人员忙闲不均现象也得到大幅缓解。以北京为例,基层一级医院门诊量已连续32个月增幅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基层不再“门可罗雀”,大医院的工作量就会相应下降。
“从医热”不仅是疫情催生的结果,还是趋势使然。这或许预示着,医学专业不仅今年热,很可能年年热、持续热。眼下尚未到炙手可热之时,或许是选择医学专业的最佳机遇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罗志华
编辑: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