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复读遇上新高考该何去何从?这个全国联盟将化变局为风口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彭联联 编辑:胡红叶 2020-07-18 20:28:15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全国高考复读补习学校联盟”在长沙正式成立。

2.jpg

3.jpg

联盟的成立旨在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搭建起属于高考复读补习学校自己的平台,引领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红网时刻长沙7月18日讯(记者 贺卫玲 通讯员 彭联联)“生于非典,考于新冠,注定不凡”。有人对于这一届的高考生做过这样一个总结,由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学校不断的推迟上课的时间,高考也延期一月,尽管如此,也有不少考生受到影响,网课效果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不少人感叹今年的复读生数量应该会有所增长。而2021年湖南考生将参加新高考,无疑也给选择复读的学生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当复读遇上新高考,考生该何去何从?7月18日,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湖北省仙桃荣怀沔(mian)州中学、陕西省西安丁准中高考补习学校、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园文化教育学校、福建匠心恒一教育集团、山西忻州新希望学校风向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高考复读补习学校联盟”在长沙正式成立,并举行了联盟第一次高峰论坛活动。

化变局为风口 全国高考复读补习学校联盟成立

关于教育改革,关于新高考,关于新高考背景下复读补习教育下一步如何发展,是当前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联盟首届峰会轮值单位长沙市明达中学校长曹建新致辞,他表示,近年来,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招生改革,其目的在于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这些政策要求和改革举措,必将对包括高考复读培训在内的高考上游各阶段教育教学产生急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高复培训职业人,如果我们因循守旧,徘徊观望,被动应付,就难免被时代所抛弃;我们只有积极面对,顺势而行,自我革新,把变局化为我们再次创业的风口,才能创造新的奇迹,赢得我们事业和人生的新发展。”曹建新说。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长沙市明达中学、湖北省仙桃荣怀沔州中学等教育机构负责人产生了组建全国高考复读补习学校联盟的设想,并于今年6月21日在明达中学召开了主席团成员筹备会议。联盟的成立旨在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搭建起属于高考复读补习学校自己的平台,加强横向交流,取长补短,通过每年的联盟峰会、每期模拟联考、复读生专用教材的研发、校际间教师教学交流,以革新办学理念与思想、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教学方式,凸显办学特色,不断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引领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会上,曹建新向广大同行发出“四个构建”的倡议,即:构建具有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文化,构建稳定、高素质和研究型的教师团队,迅速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迅速构建基于新高考下针对性的学生生涯教育体系。

新高考背景下 建议复读生选科和生涯规划做到“一生一方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张放平出席论坛,他向联盟今后的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按照新高考政策,全面研讨复读教育教学改革。复读学校联盟要紧跟新形势,围绕高考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全面、系统地研讨复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复读教育教学的质量。二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起好步。三是复读教育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传统看法认为,复读学校无非是帮助学生提高高考分数的,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孩子们进复读学校补习,也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经历,在这个环节中,学校要遵循育人规律,真正帮助这些孩子成人成材。

首届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带来《新高考改革与学生的复读选择》、山西省忻州新希望学校校长程俊杰带来《新高考模式下高考复读补习学校的挑战和机遇》、同济大学教授、湖南招生组组长张继彤带来《新高考招生变化对高复教育的影响 》专业讲座。

“复读联盟的成立,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的资源利用。”熊丙奇表示,对于这一届复读生来说,学校最迫切的应该是帮助他们做好选科规划,做到“一生一方案”。新时代的高考复读,应顺势而为,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开展好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复读生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了解大学与专业,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在报考院校和专业上作出最佳选择。“不建议百日誓师、励志宣讲等形式,而应该通过良好的生涯规划、高校招生负责人的面对面交流,更多的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熊丙奇表示。

长沙市明达中学2008年创办以来,每年都会招收约3000名高考复读生。“按照政策,考生复读是不存在障碍的。然而,学生要不要复读,必须要做一个冷静、科学的自我分析和判定。如果学生觉得考得不理想,没有达到相应目标,那么,他们需要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复读,在未来一年,是否有能力和信心去提升?”曹建新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科目优势、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家庭支持度有了全面分析后,再做决定会更合理。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彭联联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教育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edu.rednet.cn/content/2020/07/18/76812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