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化“疫”为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卢立涛 韩会双 编辑:韩阳 2020-03-11 09:37:58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为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青少年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续系统的工程,要善于抓住关键契机,强化教育引导,不断坚定青少年对国家的情感认同、理性认同与行为认同。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国家、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将青少年从“只读自己书的桃花源中人”的身份中拉出来,为青少年近距离了解国家、社会与人民,为全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更加切身:网络助力于理性思考

当下中小学生以“00后”“10”后为主,学生成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不断独立自强、繁荣发展、和平安定的时期,学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较好地发挥了历史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典型事迹的引领作用,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的涵育功能。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突出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影响作用,却也忽视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人物和事件的感召作用;在教育形式上,多是以讲演、观影、集体参观活动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输入,却较少发挥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缺乏对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青少年有了直面国家、民族重大事件的契机。在笔者与两名高一学生交流此次疫情时,他(她)们的回答显示了青少年一代的思考。

在回答“这次全国抗击疫情,有看到一些新闻或信息,会让你为中国感到自豪吗”这一问题时,学生A和B分别列举了国家自上而下的严密防疫措施、钟南山院士以及一线医生护士们的事例,表达出对逆行英雄们的敬佩之情。

在回答“像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在网上会看到一些关于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吗”这一问题时,学生A提到了李文亮医生事件,表达了伤感情绪。

而在对“你会因为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中国失望吗”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却一致认为:“虽然有这些问题存在,但是中国好的方面远多于坏的方面。现在中国尚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面对疫情却显现出了发达国家才有的水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勇于逆行、坚守前线的英模事迹,体现了承担责任、慷慨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凸显了集中领导、雷厉风行的中国速度……这些鲜活、生动、深刻的素材,为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门大课提供了丰富、坚实的内容基础。

与2003年抗击“非典”不同,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能够较好地发挥主体性和引领性作用。青少年作为互联网一代,拥有着较好的技术素养,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取信息,并能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进行话题引领,展现中国青少年在面对疫情挑战时的责任与担当。

更加主动:情感升华为爱国行动

这场疫情防控战无疑是一堂鲜活、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其一,以输出促进主动输入。相较于教师以讲演形式分享、学生被动输入信息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话题,主动进行信息的检索,并与大家进行分享,更能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以“抗击疫情,致敬逆行者”“抗疫时期,最可爱的人”为主题,进行微图文征集活动,书写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先进人物与感人事迹等,能够让学生主动与国家建立链接,并在输出过程中传播正能量。

其二,以思想争鸣增强理性爱国情感。对于某一事件,不同的人观点不尽相同。思想的争鸣与交流,不仅有利于辨别真假信息,澄清错误认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生发理性的爱国情感,做出恰当的爱国行为。比如,对于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有人散播谣言、诽谤中国的言行,以及防疫工作中出现的引发众怒的社会问题等,班级可以围绕典型事件、争议话题开展疫情专题线上交流会,通过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对世界、国家和身边人的理性认知,并在破除谣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情感认同。

其三,以个人行动强化公民意识。以往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重在爱国认知与情感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可尝试从学生日常行为着手,强化学生公民意识的机遇期。青少年虽不能奋战在抗疫一线,但能以自己的行动支持国家。比如,可以在班级内建立“战疫情,我承诺,我行动”公约活动,承诺不聚众、不聚会,出门戴口罩,日常勤洗手,自觉做科学传播者、谣言粉碎者、健康守护者等,与祖国共抗疫情。当青少年主动行动,积极思考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时,便不会认为国家是遥远的,自然而然就会爱国护国卫国。

(作者卢立涛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韩会双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研究生,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年度学科建设综合专项资金资助”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卢立涛 韩会双

编辑:韩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教育频道首页